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什么病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中严重类型,病理以胰腺出血、坏死为特征。病因有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外伤、感染因素、代谢障碍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和影像学检查(CT等);治疗分内科(监护、液体复苏等)和外科(有并发症时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是引起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常见病因。胆道结石等阻塞胆管,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腺,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病情较重的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是重要病因之一。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引起胰管内压升高,促使胰酶活化,同时酒精还可导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阻碍胰液排出,从而引发胰腺炎,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会使胰腺分泌旺盛,容易造成胰管阻塞,诱发急性胰腺炎,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4.外伤:腹部钝器伤、穿透伤等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出血、坏死,引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5.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可累及胰腺,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导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例如,某些重症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胰腺的严重炎症改变。
6.代谢障碍: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可导致胰毛细血管内脂质栓塞,引起胰腺缺血、坏死;高钙血症时,钙盐可沉积在胰腺组织,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进而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二、临床表现
1.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剧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疼痛。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这是因为胰腺炎症刺激周围组织、神经以及胰管痉挛等多种因素导致。
2.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逐渐升高,提示可能有胰腺脓肿等并发症。
4.休克:在重症患者中较为常见,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大量炎性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以及心肌抑制因子等作用导致。
5.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患者可出现脱水、低血钾,重症者可有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等。例如,低钙血症可引起手足抽搐,与胰腺坏死释放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钙皂,导致血钙降低有关。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呈正相关,如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48小时可明显升高,CRP水平越高,提示胰腺坏死程度越重。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形态等,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对胰腺坏死的诊断价值有限。
CT检查:是诊断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见胰腺弥漫性增大,胰腺内低密度区,胰周渗出等改变,能准确判断胰腺坏死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等。
四、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监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减少胰液分泌,从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若胃肠功能允许,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以维持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胰腺修复。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周脓肿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引流感染物质,改善预后。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往往较快。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液体复苏要注意剂量的精准计算,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肝肾功能,营养支持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诊断时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病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抗感染治疗要选择肾毒性较小的药物,营养支持要兼顾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和消化功能状况。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较为罕见,但病情往往严重。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手段时要权衡利弊,例如CT检查要尽量减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药物使用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本身有胆道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要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胆道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在胰腺炎病情稳定后进一步处理胆道问题,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胰腺炎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