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败血症的原因是什么
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医源性因素有关。病原体入侵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多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的人及新生儿、老年人易发病;医源性因素中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等及广谱抗生素使用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要原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是引发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人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有研究表明,在医院获得性败血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占比较高,其在患者皮肤定植后,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侵入血流导致感染。大肠杆菌则常因肠道感染等情况,细菌经肠壁进入血液,从而引发败血症,在社区获得性败血症中也较为常见。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比如皮肤的外伤、手术切口、尿道插管等侵入途径。对于儿童来说,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若皮肤有破损且未得到及时清洁护理,更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败血症;而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也容易出现皮肤破损,增加细菌侵入的风险。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生殖道黏膜相对脆弱,也可能成为细菌侵入的途径之一,增加发生败血症的可能性。
(二)真菌感染
1.常见真菌类型:白色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性败血症的常见真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一些患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容易在体内生长繁殖,进而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2.感染相关因素:长期住院、接受侵袭性操作(如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等)的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性败血症的风险较高。对于新生儿来说,若在出生过程中或产后护理不当,也可能受到真菌的感染引发败血症。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也是真菌感染性败血症的高危人群。
(三)病毒感染
1.部分病毒引发情况: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病毒容易侵犯血液系统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若感染了某些特定病毒且自身免疫功能不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时,也可能发展为败血症。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感染病毒后也较易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败血症的情况。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
(一)基础疾病影响
1.慢性疾病: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往往受到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也会受到抑制,使得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肺部炎症,呼吸功能受损,机体氧供不足,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
2.免疫缺陷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性缺陷,如补体缺陷等,机体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极易发生反复感染并可能发展为败血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机体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是发生败血症的高危人群,且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往往较为复杂,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
(二)年龄因素影响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更为不成熟,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若受到产道病原体感染,或者产后护理不当,如脐带感染等,都容易引发败血症。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机体免疫力低下。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使得老年人成为败血症的高发人群。
三、医源性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一)侵入性操作
1.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导管成为病原体侵入血液的途径之一。研究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内败血症的重要类型,导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为细菌定植提供了条件,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高于短期留置或未留置导管的患者。
2.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道的防御屏障被破坏,病原体容易进入下呼吸道并侵入血液,从而引发败血症。特别是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这种风险更高。例如,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概率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监测以早期发现并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二)广谱抗生素使用
1.导致菌群失调: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耐药菌过度生长。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的有益菌被大量杀灭,而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等容易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有研究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一定时间(如超过1周)的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2.选择压力导致耐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对细菌产生选择压力,促使细菌发生耐药变异。耐药菌的出现使得败血症的治疗更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对于长期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慢性肺部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菌群变化及是否出现耐药菌感染相关的败血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