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与肛瘘有什么区别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因肛腺阻塞感染致,各年龄段可发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早期可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需手术引流;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手术治疗,预后及预防与肛周脓肿有部分相通之处,如保持肛周清洁等可预防。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引起,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肛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受损伤(如便秘时干硬粪便擦伤等)发生感染,炎症可蔓延至肛腺,进而扩散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这可能与男性肛腺分泌活跃等因素有关。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数肛瘘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管壁,即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外口在肛周皮肤,可存在多个外口和瘘管分支。肛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
局部表现:主要为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病变处可触及硬结或肿块,随着脓肿形成,疼痛加剧,呈持续性跳动性疼痛,排便、行走时疼痛可加重。例如,肛门周围皮下脓肿,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
全身表现:感染较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一般体温可在38-39℃左右,婴幼儿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精神萎靡、拒食等。
肛瘘:
局部表现: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脓液量多少不一,当瘘管通畅时,脓液较多,若瘘管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可导致局部肿痛,封闭的瘘管再次破溃后又可流脓。肛周可触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轻度疼痛,外口可间断性红肿、疼痛。
全身表现:一般肛瘘若无急性感染时,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当肛瘘反复感染、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
三、诊断方法
肛周脓肿: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直肠壁肿块,有压痛,部分可触及波动感。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肛门指检可能不太容易触及,但可发现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增厚、压痛等。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肛周脓肿的诊断更具优势,能清晰显示脓肿的范围、内口位置等,尤其适用于复杂肛周脓肿的诊断。
肛瘘:
体格检查:肛门周围可见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按压外口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通过肛门指检可在肛管或直肠内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瘘管,有时可触及内口处的压痛。
影像学检查:碘油瘘管造影可显示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肛瘘的复杂程度;MRI检查同样可用于肛瘘的诊断,能准确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对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以控制感染。同时可配合局部坐浴,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但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脓肿早期较小且全身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于多数肛周脓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而定。如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可采用放射状切口切开引流;坐骨直肠窝脓肿,多采用弧形切口切开引流。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若能同时处理内口,可防止肛瘘的形成,但有时初次手术时内口不易明确,可能需要二次手术。
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原则是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同时避免了一次性切断括约肌导致的肛门失禁,对于不同类型的肛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例如,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肛瘘切除术,高位复杂性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
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肛瘘一般无有效的非手术根治方法,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愈肛瘘,所以手术是肛瘘的主要治疗手段。
五、预后与预防
肛周脓肿:
预后:及时治疗的肛周脓肿,一般预后较好,脓肿切开引流后,经过换药等处理多可痊愈。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脓肿向周围扩散,引起更严重的感染,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等,甚至可引发败血症等全身感染性疾病,预后较差。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等方面的特点,若肛周脓肿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更加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预防: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因为便秘时干硬粪便易损伤肛窦,腹泻时肠道细菌易侵入肛腺;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减少对肛周组织的刺激;避免久坐,适当运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
肛瘘:
预后:肛瘘经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复发与瘘管复杂程度、手术是否彻底等因素有关。高位复杂性肛瘘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
预防:同肛周脓肿的预防措施,此外,一旦发现肛周脓肿应及时规范治疗,避免其发展为肛瘘。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肛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