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血常规能看出白血病吗
血常规可初步筛查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数量、形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常异常,但血常规有局限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血常规与白血病关联有特点,儿童白血病血常规异常突出,成年人多样,性别无明显绝对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和病史可能影响血常规及与白血病关联。
一、血常规检查与白血病的关联
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基础检查,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的数量、形态等指标的检测,能够为白血病的初步筛查提供重要线索,但不能仅凭血常规就确诊白血病。
(一)白细胞指标相关情况
1.白细胞数量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常出现明显异常,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慢性白血病患者往往有白细胞显著增多的情况。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数倍甚至数十倍较为常见,但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或偏低水平。从科学研究来看,大量临床病例统计发现,白血病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存在白细胞数量的异常波动。
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例,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可达(10-50)×10/L,甚至更高;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多在(30-200)×10/L之间,且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2.白细胞形态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形态往往存在异常。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可发现白血病细胞有形态上的改变,如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比例增高,细胞大小、形态不规则等情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一般不会有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而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会出现较多这类异常的白细胞。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可见到大量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等幼稚细胞,其形态与正常成熟白细胞有明显差异。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标相关情况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
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一般来说,白血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可低于正常范围,红细胞计数也会相应降低。例如,慢性白血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发展,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可降至60-90g/L甚至更低,红细胞计数也会明显减少。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白血病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贫血,一些早期白血病患者或白血病处于稳定期时,贫血可能并不严重,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能在正常低限附近。
(三)血小板指标相关情况
1.血小板数量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也常出现异常,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或增多。多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了巨核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在就诊时存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可低于50×10/L。而少数白血病患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增多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可高于450×10/L。
二、血常规检查用于白血病筛查的局限性
虽然血常规检查能为白血病提供线索,但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血常规指标的类似变化。例如,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此时需要与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相鉴别;缺铁性贫血等疾病也会引起血红蛋白降低,需要进一步区分是贫血性疾病还是白血病导致的贫血。另一方面,血常规检查不能确诊白血病,要明确是否患有白血病,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等相关检查。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金标准,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免疫学等多项检查,才能最终明确是否患有白血病以及白血病的具体类型等。
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的血常规与白血病关联特点
(一)年龄因素
1.儿童
儿童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表现有其特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在血常规检查中常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例如,一些2-5岁的儿童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可高达(30-100)×10/L,血红蛋白可低于80g/L,血小板低于50×10/L。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造血系统相对敏感,白血病对儿童造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往往较为突出。
2.成年人
成年人白血病的血常规表现多样。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在血常规上有不同特征,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成年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正常,外周血中可见原始粒细胞等幼稚细胞,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成年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常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多。
(二)性别因素
从总体上看,白血病的发生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绝对差异,但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在男性或女性中的发病率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是非常显著的区分点,血常规检查对于不同性别的白血病筛查作用并无本质区别,主要还是依据具体的血常规指标变化来综合判断。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长期接触辐射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在血常规上也可能有相应表现。例如,长期接触苯的人群,其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异常,进而提示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患有白血病。但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血常规异常并非一定就是白血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鉴别。
(四)病史因素
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发展为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在血常规检查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预示向白血病转化的指标变化,如血细胞持续异常、原始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等。而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血常规指标异常,需要考虑是否与药物影响或疾病进展相关,进而排查白血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