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是不是白血病的一种
血小板低的常见原因有非白血病相关和白血病相关两类,非白血病相关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药物、脾功能亢进、营养缺乏等,白血病相关包括急性和慢性白血病;诊断可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鉴别要从临床症状、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应对时非白血病导致的要针对病因治疗或输注血小板,白血病导致的要进行白血病治疗或输注血小板,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血小板低的常见原因
1.非白血病相关原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例如,在儿童中,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因素,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产生针对血小板的抗体,破坏血小板,从而引起血小板低。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细菌感染,如败血症等,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小板低,包括毒素抑制骨髓造血、免疫介导破坏血小板等。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引起血小板低,如抗生素中的氯霉素等,抗肿瘤药物中的部分化疗药物等。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诱导血小板免疫性破坏等机制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例如,长期使用氯霉素的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抑制,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如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脾脏会过度破坏血小板,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脾脏淤血肿大,脾内的巨噬细胞增多,对血小板的吞噬破坏增加。
营养缺乏: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时,会影响骨髓造血细胞的DNA合成,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同时也可能伴有血小板低。例如,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白血病相关原因
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影响了正常血小板前体细胞的发育,使得血小板产生不足。而且,白血病细胞可能释放一些物质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同时白血病细胞还可能在血管内聚集,破坏血小板,进一步加重血小板低的情况。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慢性白血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血小板低的情况。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疾病晚期,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明显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减少,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存活,导致血小板低。
二、血小板低的诊断与鉴别
1.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计数是初步判断血小板是否低的重要指标。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00-300)×10/L,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L时,提示血小板低。同时,血常规还可以观察白细胞、红细胞等其他血细胞的情况,辅助判断病因。例如,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中往往会有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高或减低,同时可能伴有红细胞数量异常等。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血小板低的患者,骨髓穿刺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情况。如果是白血病导致的血小板低,骨髓穿刺可见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如果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穿刺可见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等表现。
2.白血病与其他导致血小板低疾病的鉴别
临床症状与病史:白血病患者除了血小板低外,往往还伴有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以及感染症状,如发热等,而且可能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病史;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一般贫血症状相对较轻,感染症状不明显,可能有近期病毒感染等病史。
实验室检查进一步鉴别:除了骨髓穿刺外,还可以进行白血病相关的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查、基因检测等。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能有特定的染色体异常,如t(15;17)等,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没有这些白血病相关的遗传学异常。
三、血小板低的应对与注意事项
1.非白血病导致血小板低的应对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血小板低,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如果是营养缺乏引起的,应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如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对于脾功能亢进患者,如果是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引起,可能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治疗,如治疗门静脉高压等。
血小板输注:当血小板过低(如低于20×10/L)且有出血倾向时,需要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严重血小板低伴有出血时,需要及时输注血小板。
2.白血病导致血小板低的应对
化疗等白血病治疗:针对白血病进行化疗等治疗,随着白血病病情的缓解,血小板低的情况可能会改善。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维甲酸等治疗后,病情缓解,血小板低的情况也会得到纠正。
血小板输注:同样,当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过低且有出血风险时,也需要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小板低时,由于其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感染风险相对更高。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血小板低,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儿童居住环境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儿童在血小板低时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
老年人:老年人血小板低时,机体的凝血功能较差,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血小板低,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应对血小板低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
孕妇:孕妇血小板低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如果是妊娠期特有的血小板减少情况,如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要注意观察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分娩时要做好输血等准备,以防止分娩过程中出血过多。如果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孕妇血小板低,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如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