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

来源:民福康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涉及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及其他等多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包括体液免疫异常(存在针对血小板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致血小板破坏)和细胞免疫异常(T细胞亚群失衡促进自身抗体产生加剧血小板破坏);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刺激免疫反应损伤巨核细胞或改变血小板抗原性致破坏)和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通过免疫交叉反应影响发病,相对病毒作用稍弱);遗传因素有基因多态性(某些基因多态性增加患病风险,不同人群分布不同)和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其他因素包含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诱发,儿童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更易受影响)和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辐射增加发病风险,不同人群接触概率及受影响程度不同)。

一、自身免疫因素

(一)体液免疫异常

1.抗体产生: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血小板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如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等。这些抗体可与血小板结合,导致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内被破坏。研究表明,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水平明显升高,且抗体与血小板的结合程度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即抗体水平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这种体液免疫异常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以及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例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自身抗体的产生和调节。

(二)细胞免疫异常

1.T细胞功能失调: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存在T细胞亚群的失衡,如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的平衡失调,Th1细胞功能相对亢进,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促进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加剧血小板的破坏。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状态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T细胞功能失调相关的免疫紊乱;而对于有基础疾病或长期用药史的患者,病史可能影响T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异常持续存在或加重。

二、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及作用机制:多种病毒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作为一种外来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一方面,病毒可能直接损伤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可改变血小板的抗原性,使其成为自身免疫攻击的靶点,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感染病毒的类型有所差异,儿童更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儿童期病毒,如风疹、麻疹等,而成人可能更多感染EB病毒等。对于有感染病史或处于感染高发季节的人群,感染因素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例如在病毒流行季节,儿童感染相关病毒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细菌感染

1.相关细菌及影响: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通过免疫交叉反应等机制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不过相对病毒感染而言,细菌感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相对病毒感染稍弱,但对于有基础胃部疾病或长期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也需要考虑细菌感染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影响。不同性别人群在感染细菌的概率和类型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对于有胃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男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较高的情况,需要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关联。

三、遗传因素

(一)基因多态性

1.与免疫相关基因:研究发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有关。例如,与自身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血小板相关抗原编码基因等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不同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分布可能不同,这可能导致不同个体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在儿童中,遗传因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影响可能通过父母遗传的基因多态性来体现,而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和性别,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若家族中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后代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

(二)遗传易感性

1.家族聚集性:部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遗传因素并非单一决定发病,而是与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例如,家族中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个体,在接触某些环境因素(如感染、化学物质等)后,更易诱发疾病。不同年龄阶段的家族聚集性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中若有家族史,可能更应关注其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对于成年患者,家族史也提示其遗传背景在发病中的潜在影响。

四、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1.药物诱发机制:某些药物可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癫痫药物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或者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影响骨髓巨核细胞的功能,减少血小板生成。不同药物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受到药物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而对于有药物过敏史或正在长期服用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药物的人群,无论性别,都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相关的血小板减少风险,及时调整用药。

(二)环境因素

1.化学物质与辐射: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染发剂等)或受到辐射暴露,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和骨髓造血功能,增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这些环境因素的概率不同,例如长期从事化工行业工作的人群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较多,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而经常接受医疗辐射检查的人群,辐射暴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相对局限,接触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概率可能低于成人,但一旦接触,由于其机体的敏感性,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对于老年人,若长期处于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可能因环境因素增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风险。

了解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怎么治
刘风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就是让病人卧床,注意休息,不要吃过硬的东西,同时应用止血的药物治疗,如果有严重的出血时还要输注血小板治疗。 对症治疗常用的方法是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为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刺激血小板向外周血释放。常用的药物有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
郭朋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可以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治疗等。 1、一般治疗:患者发病期间要注意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病情。每天可增加饮食营养,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 2、药物治疗: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加曲班、重组水蛭素、比伐芦定等。 3、输注血小板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怎么回事
刘风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肝脾因素、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 1.感染 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可触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进而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免疫因素 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表面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3.肝脾
满46岁不建议打HPV疫苗的原因是什么
刘晨 副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三级
满46岁不建议打HPV疫苗的原因主要有免疫反应减弱、接种效果有限、存在健康风险等。 1、免疫反应减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会逐渐减弱,导致对疫苗的免疫反应降低。满46岁的人群接种HPV疫苗后,免疫反应可能会不足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效果。 2、接种效果有限 根据现有研究,对于已经感染过HPV
做阴道镜活检后出血几天
吕讷男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做阴道镜活检后一般会出血1-7天。 如果患者的阴道镜活检的部位较浅,仅涉及阴道黏膜,且凝血功能正常,血液凝固较快,出血时间通常较短,可能在1-3天。当阴道镜活检的部位较深,涉及宫颈管或子宫内膜时,且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会影响血液凝固,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此时可能会出
鼻涕带血丝一定是癌症吗
胡凤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甲
鼻涕带血丝不一定是癌症。 引起鼻涕带血丝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发生癌症,如鼻咽癌,由于肿瘤生长会侵犯周围血管,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从而使患者出现涕中带血的症状。但除了癌症,如果鼻腔过于干燥,或者是患有鼻窦炎、鼻炎、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均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 所以,鼻涕带血丝并不一定都是癌症的表现,但
引起脑梗的原因
黄世敬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脑梗一般指脑梗死,引起脑梗死的原因有血管病变、血液异常、脑血管畸形等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血管病变 不当摄入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物质时,可能会促进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并阻塞血管,造成脑梗死。 2、血液异常 患有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因子异常等疾病时,可能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使血
血小板减少会怎样
王洪志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血小板减少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发热等。 1.皮肤黏膜出血 血小板减少后,人体的止血功能会下降,容易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瘀斑。这些出血点或瘀斑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轻微外伤后更为常见。此外,还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视网膜出血等症状。 2.内脏出血 严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怎么治疗
王洪志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通过去除诱发因素、药物治疗、静脉输注血小板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 1、去除诱发因素 患者应立即停用肝素以及其它降低血小板的药物,促进血液中血小板升高。血小板过低时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药物治疗 如果是患者因血小板减少症出现皮肤下组织出血的症状,也可以遵医嘱应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怎么办啊
王洪志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通过去除诱发因素、药物治疗、血小板输注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 1、去除诱发因素 肝素诱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如果血小板数值小于50×10^9/L,急性期应立即停用肝素,促进体内血小板水平上升。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自发性出血的症状,可以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利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刘芳 主任医师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三甲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儿童和成人各半,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是60岁以下人群的两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简称ITP,慢性ITP一般起病缓慢或隐袭,多表现为反复皮肤粘膜出血。部分患者通过偶然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无出血症状。ITP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为血小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会自行恢复吗
王武明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二医院 三甲
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行恢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因为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可分为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下降很明显,下降的程度很低,如果不进行治疗,随时有出血的危险,特别是内脏出血、脑出血时就随时有生命的危险。急性血小板减少可给予输注血小板、丙种球蛋白、激素等治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何治疗
刘芳 主任医师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三甲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宜个体化,对于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给予临床观察,而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第一、血小板高于3万的患者。第二、没有出血表现的患者。第三、没有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第四、没有出血,没有手术创伤,而且不从事增加出血风险的工作或者活动的患者。当患者体内的血小板低于2到3万时,就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能自愈吗
张晓乐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三甲
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疾病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都没有办法自愈。一般而言,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包括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只有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血小板才能恢复正常。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并不是特别清楚,感染有可能是其中的1个诱发因素,因为很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发病,通常有上呼吸道的感染史。另外,雌激素也有可能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有关系,年轻的女性或者是在妊娠期间有可能会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也有可能和遗传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治愈吗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绝大多数可以彻底治愈,但有可能会复发。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和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患者可能会出现外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中可出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临床上病人可能会发生多个部位出血症状,通常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免疫制剂治疗。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