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是怎么回事
慢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分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类型,有不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因类型而异,预后因类型和人群有别,老年、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慢性白血病的定义
慢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病变主要累及骨髓、外周血等造血组织,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类型。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
1.发病机制: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是其重要的遗传学特征,95%以上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存在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持续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
2.流行病学:在白血病中占一定比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年人群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相关职业暴露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其具体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信号通路的异常,如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HV)突变等情况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2.流行病学:多见于老年人群,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长期的环境因素等有关,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或有慢性感染病史的老年人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可能相对升高。
二、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
1.早期症状:很多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而被察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增殖旺盛,代谢率增加所致。
2.病情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脾脏常明显肿大,可引起左上腹坠胀感。当病情加速进展为急变期时,会出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的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加重、骨痛等。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早期症状: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常见,质地较硬,无压痛,可活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倦等非特异性症状。
2.病情进展期表现: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还可能出现反复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
三、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早期血小板可正常或升高,晚期可能减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显著增多,通常大于5×10/L,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可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骨髓穿刺和活检
骨髓穿刺涂片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增生,慢性髓系白血病时可见粒细胞系显著增生,以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可见成熟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占有核细胞的40%以上。骨髓活检可进一步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
3.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慢性髓系白血病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Ph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可明确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进行IGHV基因突变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等,了解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四、慢性白血病的治疗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等,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特异性地阻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信号传导通路,是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首选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使患者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提高。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有合适供体的年轻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方法,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移植适应证。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观察等待:对于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定期复查血常规、淋巴结和脏器情况等,评估病情进展。
2.化疗:对于病情进展较快或有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化疗方案,如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等,通过细胞毒作用杀伤白血病细胞,但化疗可能带来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3.免疫治疗:如利妥昔单抗等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结合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发挥免疫杀伤作用,与化疗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五、慢性白血病的预后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
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5年生存率较高。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耐药、疾病进展为急变期等情况,影响预后,急变期的预后较差。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惰性肿瘤,病程较长,病情进展速度个体差异较大。老年患者、有不良预后因素(如IGHV基因未突变、染色体17p缺失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而年轻患者、预后因素较好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白血病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选择上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对于化疗或靶向治疗,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二)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白血病相对少见,若发生慢性白血病,治疗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同时关注心理发育,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三)孕妇患者
孕妇合并慢性白血病较为罕见,治疗时需权衡母亲疾病治疗和胎儿安全。化疗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致畸等,而疾病进展也可能危及孕妇生命。需多学科会诊,根据孕周、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