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是因动脉硬化、脑缺血缺氧等致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因素(动脉硬化、小动脉病变)和血液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24-48小时后见低密度病灶,儿童慎用)和头颅MRI(更早更清晰发现病灶,孕妇较安全);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需与脑占位性病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的一般治疗和尽早康复治疗;预防措施有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多因动脉硬化、脑缺血、缺氧引起多个脑小动脉闭塞所致。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动脉硬化是重要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导致脑部血管供血不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进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容易在血管狭窄处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梗塞。对于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硬化进展往往更快,更易发生多发性脑梗塞。年龄较大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更高,也是多发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
小动脉病变也是发病机制之一,高血压等因素可引起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导致小动脉闭塞,引起多发性脑梗塞。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发生改变,相对男性更易受到高血压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小动脉病变相关的多发性脑梗塞。
2.血液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可促使脑梗塞发生。如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情况,会使血液流动性变差,血流缓慢,容易在脑部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多发性脑梗塞。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血液成分改变,增加血液黏稠度的风险。例如,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使血小板聚集,饮酒可能影响血脂代谢等,进而影响血液黏稠度。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头晕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下降,即使是轻微的多发性脑梗塞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头晕、头痛症状。
记忆力减退也是常见表现,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记忆力会有一定生理性减退,多发性脑梗塞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表现而被忽视。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若梗塞部位影响运动神经,可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偏瘫。不同性别患者在肢体活动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通常体力活动相对较多,若发生偏瘫,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可能更大;女性相对体力活动较少,偏瘫后在康复训练等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指导。
言语功能障碍也是常见表现,如说话不清、失语等。对于有社交需求较多的人群,言语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例如,从事教师、销售人员等职业的人群,言语功能障碍会对其工作产生较大冲击。
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也可能出现。不同个体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一些对感觉较为敏感的人群可能会因感觉障碍而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辅助检查
1.头颅CT
可发现脑内多个低密度病灶,有助于初步诊断多发性脑梗塞。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在24-48小时后才能较清晰显示梗塞灶。对于儿童,如果怀疑多发性脑梗塞,需要谨慎使用头颅CT,因为儿童对辐射较为敏感,应优先考虑其他对辐射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头颅MRI等,但头颅CT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仍有其诊断价值。
2.头颅MRI
能更早、更清晰地发现脑内梗塞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对于多发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CT不能发现的早期梗塞灶,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梗塞灶的新旧程度等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头颅MRI相对更安全,因为它不使用辐射。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临床表现(如上述的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以及辅助检查(头颅CT、MRI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出现肢体无力等症状,结合头颅MRI发现多个梗塞灶,可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如脑肿瘤等。脑肿瘤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通过头颅MRI等检查可以发现占位性病变等不同表现。还需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鉴别,TIA症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而多发性脑梗塞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会有梗塞灶存在。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控制基础疾病时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等。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疗规范。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需要谨慎评估风险。
2.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强度。对于成年患者,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七、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监测和预防。例如,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等,以降低患多发性脑梗塞的风险。
2.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多发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其特点。例如,老年人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女性在备孕、孕期等特殊时期,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原则是一致的,即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多发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