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小腹痛咋回事
胃部疼痛与小腹痛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胃部相关病因有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药物刺激等致胃黏膜炎症,各年龄段可发病,男性及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人群易患)和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致胃黏膜自身消化,各年龄段可发病,男性略多,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者易患);小腹痛相关病因有肠道疾病(肠炎因感染、饮食不洁致肠道黏膜炎症,儿童易感染,女性生理期可能加重;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等有关,中青年多见,女性略多,长期精神压力大人群易患)和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炎因细菌感染,女性易患,不注意会阴卫生、长期憋尿易发病;输尿管结石因尿液物质结晶堵塞输尿管,各年龄段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长期饮水少、饮食不当者易患)。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尿常规)和影像学检查(胃镜、腹部超声、结肠镜)进一步明确病因,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留意疼痛及伴随症状、谨慎用药;女性生理期要区分症状原因、注意会阴卫生和调节情绪;老年人要关注消瘦、黑便等情况并告知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
一、胃部疼痛与小腹痛的可能病因
(一)胃部相关病因
1.胃炎:
病因及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约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饥饱无度,或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药物刺激也是因素之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损伤胃黏膜屏障。胃炎患者胃黏膜处于炎症状态,会出现胃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部分患者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等部位,同时可能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可能因工作应酬等原因更易接触不良饮食及药物因素而发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增加胃炎发生风险。
2.胃溃疡:
病因及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自身消化形成溃疡。典型症状是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疼痛,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餐后再重复。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胀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部位主要在中上腹部,也可能偏左或偏右。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一般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酸分泌,增加胃溃疡发病几率。
(二)小腹痛相关病因
1.肠道疾病
肠炎:
病因及机制:感染是常见原因,如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饮食不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易引发肠炎。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炎症刺激,可出现小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绞痛等,还常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黏液便、脓血便等)、恶心、呕吐等症状。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发生感染性肠炎。女性在生理期,盆腔充血等因素可能使肠炎症状加重。长期饮食不注意卫生、暴饮暴食的人群,肠道负担加重,易患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病因及机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症状可因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而加重。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中青年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易患肠易激综合征。
2.泌尿系统疾病
膀胱炎:
病因及机制: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等。女性尿道短而直,较男性更易发生膀胱炎。膀胱炎患者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也可能出现小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在下腹部耻骨上区,疼痛性质可为胀痛、刺痛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血尿。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性生活活跃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不注意会阴部卫生、长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膀胱炎发病风险。
输尿管结石:
病因及机制:主要是尿液中的某些物质结晶形成结石,堵塞输尿管。结石刺激输尿管黏膜,引起剧烈疼痛,疼痛多为绞痛,性质较为剧烈,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等部位,同时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尿频、尿急等症状。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长期饮水少、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成分摄入过多的人群,易形成输尿管结石。
二、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如肠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性炎症;胃溃疡合并出血时可能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
2.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对于肠道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肠炎患者粪便中可能有白细胞、红细胞、黏液等;胃溃疡患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
3.尿常规:膀胱炎患者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输尿管结石患者尿常规可见红细胞等。
(二)影像学检查
1.胃镜检查:对于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炎症、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腹部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肠道、泌尿系统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有无占位、结石等病变。如对膀胱炎、输尿管结石、肠道肿瘤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3.结肠镜检查:对于肠道疾病,尤其是结肠部位的病变,如肠炎、结肠肿瘤等,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可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儿童出现胃痛小腹痛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疼痛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等。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家长需留意是否有发热、呕吐剧烈、精神萎靡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脆弱,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胃肠问题可能进展较快,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适当腹部保暖等。
(二)女性
1.女性在生理期出现小腹痛合并胃痛时,要区分是生理期本身的不适还是疾病因素。生理期女性盆腔充血,可能加重肠道、泌尿系统等疾病的症状。要注意会阴部卫生,避免因卫生问题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加重腹痛等症状。同时,生理期女性情绪可能较敏感,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功能,要注意调节情绪。
(三)老年人
1.老年人出现胃痛小腹痛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可能不典型。要密切关注是否有消瘦、黑便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肿瘤性疾病相对多见。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