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区别
高血糖是血液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生理状态,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二者在定义本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方面均有区别。高血糖生理性因素致短暂升高可调整饮食等恢复,病理性因素致高血糖需治原发病;1型糖尿病靠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不达标用药物,妊娠糖尿病多胰岛素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糖尿病患者有各自需特别注意的方面。
一、定义与本质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状态。人体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为3.9~6.1mmol/L(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小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则达到高血糖的诊断标准,但单次血糖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可能由应激、短时间大量进食高糖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本质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等人群中,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与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往往有家族遗传倾向,且与肥胖、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病因差异
高血糖:
生理性因素:短期内大量摄入高糖食物,如一次性饮用大量含糖饮料,可导致血糖短暂性升高;剧烈运动后身体应激状态下也可能出现血糖轻度升高;情绪激动等应激情况会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病理性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可导致高血糖,如库欣综合征,由于皮质醇分泌过多,促进糖异生等过程使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快机体代谢,也会使血糖偏高;肝脏疾病时,如严重肝炎、肝硬化等,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血糖异常。
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基础上,遭受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等环境因素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相关基因易感性个体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较高。同时,肥胖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此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等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区别
高血糖:轻度高血糖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较明显时,可能会出现口渴、多饮、尿量增多等表现,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多饮,同时经肾脏排出过多葡萄糖而带走大量水分,出现尿量增多。但这些症状相对较轻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急性损害。
糖尿病: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导致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代谢紊乱,患者会迅速出现体重下降。病情严重时可能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隐匿,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也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但相对1型糖尿病较轻。部分患者可能因并发症就诊,如出现视力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麻木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水肿(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表现为下肢水肿)等慢性并发症相关表现。
四、诊断标准不同
高血糖:诊断主要依靠血糖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但单纯高血糖若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能需要进一步观察,如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评估糖代谢情况。
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若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结合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检测,若相关自身抗体阳性,有助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
2型糖尿病:通常根据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水平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一般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且存在糖尿病相关症状,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若没有症状,需要改日复查确认。
五、治疗原则有别
高血糖: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短暂高血糖,一般通过调整饮食、休息等可使血糖恢复正常。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高血糖,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库欣综合征患者需治疗原发病以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积极治疗甲亢后血糖可能恢复。
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治疗方法是胰岛素替代治疗,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要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饮食上要定时定量,保证营养均衡;运动方面要根据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儿童患者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等。
2型糖尿病: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如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运动量(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来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达标。若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则需要启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必要时也需要胰岛素治疗。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首先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则考虑胰岛素治疗,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急,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三多一少”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保证营养供给以满足生长需求,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患病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对于儿童2型糖尿病,由于与肥胖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要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对生长发育和未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患糖尿病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例如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感觉神经可能退化,对低血糖的感知不敏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定期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时要缓慢进行。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轻度运动,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均衡。
妊娠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血糖控制对胎儿的影响,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当运动,密切监测血糖,按时进行产前检查。胰岛素是妊娠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以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胰岛素,同时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妊娠期间的特殊情况可能导致孕妇出现焦虑等情绪,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