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什么引起的
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及其他相关因素有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不同病原体有不同致病菌、感染情况和途径;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前者与遗传等有关,后者由多种因素致免疫低下且感染表现不典型;其他相关因素有基础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影响)和侵入性操作(静脉导管留置、手术操作易引发)。
一、病原体感染是主要诱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等是引发败血症的常见细菌病原体。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人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大肠杆菌等肠道菌可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等情况进入血液导致感染。在医院环境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耐药菌引起的败血症也较为常见,这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相关。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细菌种类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特定细菌,如B族链球菌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相对多见,这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其从母亲产道等途径感染的风险较高。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如皮肤伤口直接侵入,当皮肤有较大伤口且未得到及时清洁消毒时,细菌容易从伤口处进入血液;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例如肺炎患者,病原体可随着肺部炎症反应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可经尿道上行至肾脏,再进入血液循环,老年人因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男性和女性在泌尿系统感染引发败血症的风险上虽无绝对性别差异,但老年女性因绝经后生理结构变化等因素可能有一定特点。
(二)真菌感染
1.致病真菌及感染情况: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引起败血症的真菌病原体。在住院患者中,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患者中,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真菌有机会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真菌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不同年龄人群中,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在使用侵入性操作等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败血症;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下,也是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的高危人群。
2.感染途径: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血液,如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真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时,真菌可从肠道侵入血液,例如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导致胃肠道酸碱度改变,影响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增加真菌从肠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的风险。
(三)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及败血症发生:某些病毒也可引起败血症,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病毒感染后容易导致病毒血症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感染EB病毒等后更易出现败血症样表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病毒引发败血症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如流感病毒等,在免疫功能不完善时也可能出现病毒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的情况,但相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病毒引起败血症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
2.感染途径: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进入血液循环,如流感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可进入血液;也可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例如巨细胞病毒可在宫内感染胎儿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二、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重要因素
(一)先天性免疫缺陷
1.相关缺陷类型及影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其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如补体系统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等。补体系统在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补体系统缺陷患者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反复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例如C1酯酶抑制物缺乏导致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其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防御功能存在缺陷,更易发生感染相关的败血症等情况。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由于出生时免疫系统就存在问题,从婴儿期开始就可能面临感染引发败血症的高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其生活环境和感染防控。
2.遗传因素及表现:先天性免疫缺陷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可导致免疫系统相关基因异常,使得免疫系统发育或功能出现障碍。遗传方式多样,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患儿往往从婴幼儿时期就表现出反复感染的症状,如反复的肺炎、皮肤感染等,若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发展为败血症,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明确遗传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免疫支持等治疗措施。
(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
1.常见导致免疫低下的情况:多种因素可导致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败血症。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机体的正常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也是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高发人群,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
2.免疫低下人群感染特点: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发生败血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等症状可能不明显,但病情进展往往较快。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生败血症时,体温可能仅轻度升高或不发热,但感染可能迅速扩散,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密切监测感染迹象,一旦怀疑败血症,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三、其他相关因素影响
(一)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使得皮肤破损等感染不易被察觉和及时处理,从而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概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预后往往较差。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皮肤等部位的护理,以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本身由于肿瘤细胞的消耗、抗肿瘤治疗的影响等,免疫功能低下,同时肿瘤病灶可能成为细菌等病原体的定植场所,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引发败血症。例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响,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更容易发生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期间,需要加强感染防控措施,如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感染相关指标,保持皮肤和黏膜清洁等。
(二)侵入性操作的影响
1.静脉导管留置: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静脉导管成为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的重要途径。静脉导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细菌附着在生物膜上难以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和抗菌药物杀灭,从而持续引起感染并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据统计,静脉导管相关败血症的发生率在住院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风险更高。医护人员在留置和维护静脉导管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时拔除不必要的静脉导管以降低败血症发生风险。
2.手术操作:手术过程中,人体的组织屏障被破坏,为病原体侵入血液提供了机会。如果手术部位存在污染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就容易发生感染并引发败血症。不同类型的手术败血症发生风险不同,如腹部手术由于涉及胃肠道等有菌环境,发生败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并进行处理,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