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怎么回事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因脑部血管病变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和血液成分改变(如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危险因素有不可控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以及可控的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酗酒)和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和不同脑血管闭塞部位的特异性表现。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和控制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一、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它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出现病变,导致血管阻塞或狭窄,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二、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增厚、粗糙,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表现,同样,脑内的动脉也会发生粥样硬化,当脑内供应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严重狭窄时,就容易引发脑梗塞。年龄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下降、内膜更容易受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增加。
其他血管病变如血管炎等也可引起脑梗塞,血管炎会导致血管壁炎症、增厚、狭窄等,影响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导致脑梗塞发生风险升高。例如,某些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引发脑梗塞。
凝血机制异常也可能导致脑梗塞,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体内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可阻塞脑血管,导致脑梗塞发生。
三、危险因素
1.不可控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的退行性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性别:男性患脑梗塞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也会逐渐接近男性。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脑梗塞患者,那么个体患脑梗塞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的血管异常疾病可能会遗传给后代,增加后代发生脑梗塞的可能性。
2.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
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血管损伤;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糖饮食可引起血糖波动,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例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的人群,患脑梗塞的风险明显高于饮食清淡的人群。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脑梗塞的风险越高。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脑梗塞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很多。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酒精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血脂等指标,同时还会对血管内皮产生不良影响。
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容易引起微小动脉瘤的形成,当动脉瘤破裂时也可导致脑出血,但高血压长期作用也会导致脑梗塞。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的发病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还会影响血液的凝固性等,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很多,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后预后往往较差。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脑梗塞。
四、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能是胀痛、刺痛等。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患者行走或站立时可能会有不稳感。
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常见的是一侧肢体无力,如拿东西不稳、行走时下肢无力等。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拿不住筷子,或者走路时一侧腿拖曳。
言语障碍也是常见表现之一,患者可能出现说话不清楚、不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等情况。有些患者表现为言语理解困难,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2.不同脑血管闭塞部位的特异性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如果是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果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闭塞,常见的是对侧偏瘫,以面部和上肢为重,感觉障碍相对较轻,还可能出现失语等症状。
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脑梗塞诊断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缺血性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影。它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
头颅MRI:对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比头颅CT更敏感。在发病数小时内,头颅MRI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更高,能够更早地发现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改变。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这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但它是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明确脑血管具体病变情况,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等情况下才会选择。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筛查脑血管狭窄等有一定的帮助。
六、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蔬菜每天应摄入400-500克,水果200-300克,全谷物占主食的1/3左右。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饱和脂肪酸每日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300毫克。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例如,可以从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患者要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高脂血症: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和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合理调整血脂水平。一般总胆固醇应控制在5.2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高危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来达到血脂目标,同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