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的原因
急性败血症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基础疾病影响。病原体感染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种类及相应感染途径;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分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前者如吞噬细胞或补体缺陷,后者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患艾滋病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中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等致免疫等异常易引发,肝硬化患者免疫下降、菌群失调易引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致免疫抑制易引发,各类患者均需相应预防措施。
一、病原体感染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种类:多种细菌可引发急性败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它是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通过皮肤伤口等侵入人体进而导致败血症;肺炎克雷伯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在医院环境中较为容易传播引发感染;大肠埃希菌同样是引起急性败血症的重要细菌,常与肠道等部位的感染相关。从年龄因素来看,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败血症,而老年人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袭导致感染。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引发败血症。例如皮肤黏膜破损处是常见入侵途径,当皮肤有伤口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经此侵入血液;呼吸道也是重要途径,肺炎克雷伯菌等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后进入血液引发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时,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可经尿道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对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其呼吸道和机体免疫力等会受到影响,增加细菌感染后引发败血症的风险;有皮肤外伤且未及时处理的人群,也容易让细菌从伤口侵入引发败血症。
(二)真菌感染
1.常见真菌种类:白色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导致急性败血症的常见菌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较为常见,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接受化疗的患者等,由于机体正常菌群平衡被打破,白色念珠菌容易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曲霉菌也是可能导致急性败血症的真菌之一,常在有基础肺部疾病等情况的患者中引发感染。从年龄角度,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极度未成熟,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老年患者如果存在基础疾病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也易感染真菌导致败血症。
2.感染诱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使真菌过度生长从而增加感染风险;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真菌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真菌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也为真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增加了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可能性。
(三)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种类:如埃博拉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出血热并导致败血症样表现;登革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相关的败血症情况。从年龄来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在感染某些病毒后更易发展为急性败血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病毒后也较难抵御,容易出现病毒感染相关的败血症。
2.感染途径与机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例如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繁殖,进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病毒血症,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急性败血症。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场所且自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病毒引发相关病症进而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一)先天性免疫缺陷
1.相关缺陷类型:先天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是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类型之一,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其吞噬细胞不能有效杀灭被吞噬的细菌,导致细菌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容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先天性补体缺陷也是原因之一,补体系统在机体抵御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补体缺陷会使机体抵御病原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从年龄角度,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从出生后就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新生儿期就可能因轻微感染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2.发病机制:先天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患者,由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吞噬、杀菌等功能存在异常,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使得病原体在体内持续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败血症。先天性补体缺陷患者,补体系统不能正常发挥调理吞噬、溶解细胞等功能,导致病原体容易在体内扩散,从而增加了发生败血症的风险。
(二)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
1.常见原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是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常见原因,如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这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引发败血症;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其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受到严重破坏,免疫系统几乎崩溃,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进而发展为急性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过程中,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免疫系统也受到损害,容易发生感染导致败血症。从年龄来看,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再加上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败血症;儿童如果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并接受相应治疗,也会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2.免疫功能低下与败血症的关系: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病原体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败血症。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使得病原体在体内持续存在并扩散,最终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三、基础疾病影响
(一)糖尿病
1.糖尿病与败血症的关联机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氧,为病原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从年龄角度,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更差,且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发生败血症的风险相对更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增加感染引发败血症的可能性。
2.糖尿病患者预防败血症的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稳定的范围内,这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避免皮肤破损等情况,因为皮肤破损是细菌侵入的重要途径。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二)肝硬化
1.肝硬化引发败血症的机制:肝硬化患者存在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等病理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脾脏功能亢进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同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的细菌容易移位进入血液,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从年龄来看,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进一步衰退,免疫功能更差,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儿童肝硬化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也容易出现败血症情况。
2.肝硬化患者预防败血症的建议:肝硬化患者要注意保护肝脏功能,避免进一步损伤肝脏。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引发菌群失调。同时,要定期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要及时就医处理,以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三)恶性肿瘤
1.恶性肿瘤与败血症的关系: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本身以及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抑制免疫功能的物质,化疗、放疗也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等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从年龄角度,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更弱,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比年轻患者更高;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面临免疫功能低下的问题,需要密切关注感染情况。
2.恶性肿瘤患者预防败血症的措施: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病房等环境的清洁。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尽可能减轻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