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指连续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其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因素、子宫解剖异常、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为反复同一妊娠月份自然流产;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免疫及感染治疗等,预防需孕前咨询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孕期保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采取措施对降低风险、提高妊娠成功率重要。
一、定义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二、病因
1.染色体异常
胚胎染色体异常:这是早期习惯性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夫妻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异常可遗传给胚胎,导致胚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从而引发流产。例如,平衡易位携带者,其孕育的胚胎很可能出现染色体不平衡,进而发生流产。这种情况在有反复流产史的夫妇中较为常见,且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绝对限制,但高龄夫妇发生染色体异常胚胎的概率相对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卵子和精子的质量下降,染色体发生畸变的风险增加。
夫妻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若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如罗伯逊易位、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等,会增加习惯性流产的发生风险。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卵子老化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染色体的稳定性,增加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
2.内分泌因素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黄体功能不全时,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不能满足胚胎着床和发育的需要,从而导致流产。据研究,约有20%-25%的习惯性流产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关。育龄女性中,尤其是有内分泌紊乱病史(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的女性,更易出现黄体功能不全的情况,年龄增长也可能使黄体功能逐渐下降,增加流产风险。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均可能影响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内分泌环境紊乱,会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会对妊娠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如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进而导致习惯性流产的概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育龄女性需尤其关注甲状腺功能状况。
糖尿病:未控制好血糖的糖尿病孕妇,其流产、胎儿畸形等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胚胎的代谢和发育,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而发生流产。糖尿病患者中,无论年龄大小,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都面临较高的习惯性流产风险,且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孕期也可能出现血糖波动,增加流产风险。
3.子宫解剖异常
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畸形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形态和宫腔内环境,导致胚胎着床和发育空间受限,从而增加流产风险。先天性子宫畸形在女性中并不罕见,不同类型的子宫畸形对妊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纵隔子宫相对更易导致习惯性流产,且该情况与年龄无绝对关联,从青春期到育龄期女性均可存在。
宫腔粘连:多由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刮宫等)、感染等因素引起。宫腔粘连会使宫腔容积减小,子宫内膜受损,影响胚胎的种植和发育,进而导致流产。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尤其是多次宫腔操作的女性,发生宫腔粘连的概率增加,年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宫腔粘连对妊娠的影响,高龄女性子宫内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宫腔粘连后更易出现习惯性流产。
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宫腔内环境,阻碍胚胎着床;肌壁间较大的子宫肌瘤可能会改变子宫的收缩特性,干扰妊娠过程。不同大小、位置的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不同,黏膜下子宫肌瘤相对更易导致习惯性流产,各年龄段女性均可患有子宫肌瘤,但育龄女性更需关注其对妊娠的影响。
4.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这些抗体可与胎盘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影响胎盘血管的形成和血流灌注,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引发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育龄女性是高发人群,且病情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有变化,需长期关注和管理。
同种免疫异常:孕妇对胚胎免疫耐受不足,母体免疫系统将胚胎视为“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导致流产。这种情况在反复流产但找不到其他明确病因的夫妇中较为常见,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在不同年龄、性别女性中均可能发生,但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的免疫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5.感染因素
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孕妇感染这些病原体后,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流产。不同年龄段女性都有可能感染TORCH病原体,但育龄女性,尤其是准备怀孕或已怀孕的女性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孕期定期进行相关病原体筛查至关重要。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也可能与习惯性流产有关。生殖道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症,破坏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有不洁性生活史、多个性伴侣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感染相关病原体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习惯性流产风险,不同年龄女性均可因上述高危行为而面临感染风险。
6.其他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咖啡因摄入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生殖健康,增加习惯性流产的发生风险。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子宫胎盘血流灌注;酗酒可损害卵子和精子质量,影响胚胎发育。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存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但育龄女性若有这些行为,对妊娠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流产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放射性物质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习惯性流产的发生概率。从事相关高危职业的人群,如化工厂工人、放射科工作人员等,需特别注意职业防护,以减少环境因素对妊娠的不良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暴露于这些环境因素中,但育龄女性处于生育关键期,需格外重视。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自然流产的反复发生,每次流产多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其临床过程与一般流产相同,包括停经、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夫妇双方的既往妊娠史、家族遗传病史、生活方式、接触史等,了解流产发生的次数、时间、孕周、流产时的症状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了解有无生殖道畸形、炎症、肿瘤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染色体检查:夫妇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内分泌检查:检测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指标,了解内分泌状况。
免疫相关检查:如抗磷脂抗体、自身免疫抗体等检测,评估免疫因素相关情况。
感染相关检查:TORCH筛查、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检测,了解有无感染因素。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了解子宫形态、宫腔内情况、有无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
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宫腔镜检查:对于怀疑子宫解剖异常的患者,进一步明确宫腔内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补充孕激素;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调整甲状腺功能;子宫畸形者可考虑手术矫正等。
免疫治疗: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免疫调节治疗等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感染治疗:如有感染因素,根据病原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2.预防
孕前咨询与检查:计划怀孕的夫妇进行孕前咨询,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包括染色体、内分泌、生殖系统等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咖啡因摄入,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尽量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环境危险因素,做好职业防护等。
孕期保健: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总之,习惯性流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降低习惯性流产的发生风险、提高妊娠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