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标准
临床症状缓解标准包括腹泻症状改善、腹痛缓解、内镜下黏膜愈合、内镜下炎症减轻、血常规指标正常等。
1.腹泻症状改善
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之一,缓解时排便次数应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一般而言,每日排便次数减少至3次以下,且粪便性状改善,从稀便或水样便转变为软便或成形便。例如,患者原本每天腹泻5-10次,经过治疗后逐渐减少至每天2-3次,且大便质地不再稀薄,可视为腹泻症状缓解。
2.腹痛缓解
腹痛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主观感受上腹痛发作频率降低,疼痛强度减弱。可以通过疼痛评分量表来评估,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前腹痛评分为7-10分(重度疼痛),治疗后降至2分以下(轻度疼痛或无痛),表明腹痛得到缓解。
3.内镜下黏膜愈合
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糜烂、溃疡消失,黏膜色泽恢复正常,表面光滑。根据Mayo内镜评分标准,活动期时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消失、弥漫性充血、糜烂或溃疡等,评分为2-3分;而缓解时黏膜血管纹理清晰,无明显炎症表现,评分为0-1分。
4.内镜下炎症减轻
内镜下可见黏膜炎症程度明显减轻,如黏膜充血、水肿现象基本消退。原本红肿的肠黏膜恢复正常色泽,质地柔软,无明显的颗粒感或脆性增加。
5.血常规指标正常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范围。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贫血)。当白细胞计数降至(4-10)×10/L,血红蛋白男性升至120-160g/L、女性升至110-150g/L时,提示炎症得到控制,贫血情况改善。
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因为疾病活动或治疗药物可能影响血糖、血压等指标。例如,某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同时,基础疾病的存在也可能影响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恢复情况,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