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怎么诊断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患儿常出现急性发热,体温通常高于38°C,甚至可达39°C以上,伴有寒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2.局部症状
骨骼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的症状。儿童可能因疼痛而拒绝活动肢体,患肢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不敢活动,压痛明显,甚至出现轴性叩痛及环周性肿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机体存在感染。
2.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
这两项指标也会增高,进一步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3.血培养
有助于识别导致感染的具体病原菌,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寒战、高热期抽血培养,或初诊时每隔两小时培养一次,共三次,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4.局部脓肿分层穿刺
对压痛较明显处进行穿刺,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可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多是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早期可能看不到明显变化,但在数周后可能看到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X线检查难以显示出直径小于1cm的骨脓肿,因此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
2.CT扫描
可以提供骨结构的详细信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有助于确诊。CT更易发现骨内小的侵蚀破坏,以及更易发现骨周软组织肿胀或脓肿形成。
3.MRI(磁共振成像)
能够更早、更清晰地显示骨髓的改变,是诊断骨髓炎的敏感方法。MRI检查可发现在长骨干骺端与骨干内有炎性异常信号,还可以显示出骨膜下脓肿,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4.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对于早期病变或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以提供更敏感的信息。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增多,使99mTc早期浓聚于干骺端的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后48小时即可有阳性结果。但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只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而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因此该项检查只具有间接帮助诊断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