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阑尾炎的发生与阑尾管腔梗阻和细菌入侵有关,阑尾管腔梗阻包括儿童期因感染等刺激致淋巴组织增生及成年人常见的粪石阻塞;细菌入侵是阑尾管腔梗阻后肠道细菌大量繁殖侵入阑尾黏膜引发感染,若未及时控制可转变为慢性阑尾炎,生活方式如不注意饮食卫生等会增加风险。
一、阑尾管腔梗阻
1.淋巴组织增生:
阑尾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期尤为明显。当机体受到感染等刺激时,阑尾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会明显增生,从而引起阑尾管腔梗阻。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可导致阑尾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而使阑尾腔狭窄,影响阑尾的排空,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在儿童中,由于淋巴组织相对活跃,这种因淋巴组织增生导致阑尾管腔梗阻引发慢性阑尾炎的情况相对较为常见。
2.粪石阻塞:
粪石是由阑尾腔内的粪便、细菌浓缩形成的固体物质。粪石可长时间停留于阑尾管腔,导致管腔梗阻。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因粪石阻塞引起阑尾管腔梗阻进而引发慢性阑尾炎的情况。例如,一些人由于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粪便在阑尾内积聚形成粪石,阻塞管腔,使阑尾内的分泌物排出受阻,腔内压力升高,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容易引发细菌感染,逐渐发展为慢性阑尾炎。
二、细菌入侵
1.肠道细菌感染:
当阑尾管腔发生梗阻后,阑尾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肠道内的常驻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可趁机侵入阑尾黏膜,引起感染。例如,在阑尾管腔梗阻的情况下,阑尾内的厌氧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阑尾黏膜,导致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这种细菌入侵引发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可能转变为慢性阑尾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肠道细菌的组成和数量可能有所差异,但细菌入侵导致阑尾感染的基本机制是相似的。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饮食卫生等情况会增加肠道细菌感染阑尾的风险,比如经常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