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怎样治疗
胃出血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治疗方法,包括一般、药物、内镜、介入、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红蛋白等,观察呕血及黑便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禁食,待出血停止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恢复饮食。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
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部灌胃,可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目的;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内镜治疗:对于明确出血病灶的患者,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如内镜下喷洒止血剂(如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凝血酶等)、注射止血、电凝止血、金属夹夹闭止血等。内镜治疗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胃出血患者止血效果较好,能直接针对出血病灶进行处理。
介入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胃出血,可考虑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后注入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
手术治疗: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出血持续不止危及生命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胃出血可能因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而增加治疗难度。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药物选择需考虑对这些脏器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潜在影响。
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等方法。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或其他脏器有严重影响的药物,且剂量需精确计算。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胃出血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内镜治疗等操作需谨慎评估,手术治疗需充分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