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打点滴不太管用,求有效治疗方法
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或血疱等,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抗生素、局部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时应注意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药物治疗: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局部治疗:可外用硫酸镁溶液、呋喃西林溶液等湿敷,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3.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可促进炎症消退。
4.手术治疗:对于经久不愈的慢性丹毒,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丹毒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以下是一些特殊人群在治疗丹毒时的注意事项:
1.儿童:由于儿童的皮肤娇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磺胺嘧啶银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在治疗丹毒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治疗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等。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身体免疫力。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并发感染,导致丹毒的发生。在治疗丹毒时,应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皮肤的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加重。
5.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身体免疫力较低,容易并发感染,导致丹毒的发生。在治疗丹毒时,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注意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感染加重。
总之,丹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加重。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