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痣是由皮脂腺构成的错构瘤,好发于出生时或幼儿期的头面部等部位,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发病机制与原始上皮胚芽发育异常有关,可通过临床表现、皮肤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一般建议青春期前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和激光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及部位:多在出生时或幼儿期发病,好发于头面部或颈部,一般为单发。
不同时期表现
婴幼儿期:表现为边界清楚、隆起的圆形斑块,黄色,表面光滑无毛,略呈蜡样光泽。
儿童期:表现为稍隆起的斑块,颜色加深,呈淡黄色,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有时可见有细的毛发。
青春期:皮脂腺痣处可呈结节状、肿瘤状,质地坚实。
成年期:皮脂腺痣可发生上皮瘤、皮脂腺瘤等继发肿瘤。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皮脂腺痣是由于原始上皮胚芽发育异常所致,可能与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的发育异常有关,其组织学上主要由皮脂腺增生、表皮和真皮的其他成分组成。
三、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再结合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脂腺结构,以及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等特征性改变。
四、治疗
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青春期前进行治疗,因为此时病变相对局限,治疗后恢复较好。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彻底去除病变组织,但会遗留瘢痕。对于面积较小的皮脂腺痣可直接切除缝合;面积较大的可能需要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
激光治疗:对于较小的皮脂腺痣可选择合适的激光进行治疗,如二氧化碳激光等,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且存在复发及瘢痕形成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皮肤娇嫩,皮脂腺痣若较小且无特殊变化,可密切观察,待合适年龄再考虑治疗。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因为婴幼儿对疼痛耐受性差,且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要做好术后护理,防止感染。
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到对外观及未来生长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与患儿及家长充分沟通,告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如手术切除可能影响局部皮肤的正常生长,激光治疗也需考虑对皮肤色素及结构的影响等。
成年患者:治疗主要考虑病变对外观及健康的影响,若有继发肿瘤等情况需及时治疗,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一般的手术或激光治疗规范,但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外观改变可能对其心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