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什么病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以胃黏膜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病因有药物、应激、酒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临床表现有出血、腹痛,诊断靠胃镜和粪便隐血试验,治疗需去除病因、药物及对症支持。
一、定义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一种以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损伤性疾病。
二、病因
1.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长期大量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风险更高,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如老年人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可能增加。
2.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黏液分泌等,从而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创伤患者、术后患者等处于应激状态时易发生。
3.酒精因素:大量饮酒可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几率明显升高,不同生活方式中饮酒习惯不同的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
4.其他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参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病变,不同年龄阶段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表现和发病风险也有所不同。
三、临床表现
1.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出血量不同症状轻重不同,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大量出血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对出血的耐受和表现有差异,如儿童可能因出血量相对较大出现更明显的休克症状。
2.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糜烂、溃疡、出血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镇静下进行。
2.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大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辅助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应激状态、控制感染等,不同病因的处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如药物引起的需评估是否可换用其他药物。
2.药物治疗: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保护胃黏膜,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临床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
3.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血患者进行止血等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补充血容量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对症支持治疗时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