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有什么症状
乙状结肠炎常见症状包括肠道相关的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胀痛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等)、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粪便伴黏液,严重时为脓血便);全身的发热(部分低热,少数高热)、乏力(全身没力气,精神差);其他的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腹胀(腹部胀满不适)
肠道相关症状: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部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有阵发性疼痛。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乙状结肠的神经末梢,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和肠壁痉挛等引起。例如,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间断性的左下腹隐痛,在进食某些刺激性食物后可能会加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家长需密切观察。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糊状便甚至黏液脓血便。炎症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比如,有的患者每天腹泻3-5次不等,严重时次数更多。在幼儿群体中,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尿量等情况。
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粪便中可伴有黏液,严重时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液分泌增加以及小血管破裂出血等原因所致。例如,粪便中可见白色黏液附着,或者混有血液和黏液,呈现脓血样。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对于老年患者,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儿童患者发热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以及体温变化对其整体状态的影响。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较差。这与炎症导致的机体消耗增加、营养吸收障碍以及毒素吸收等因素有关。比如,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容易疲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因身体本身的生理变化而使乏力症状相对更明显,需要适当休息和调整。
其他症状:
里急后重:有排便不尽感,总是有想排便但又排不净的感觉。这是由于炎症刺激直肠部位的感受器,导致频繁的便意,但实际上肠道内并没有太多粪便排出。例如,患者频繁去厕所,每次排便量很少,还总有坠胀感。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同时合并有肠道功能退化等情况,里急后重症状可能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关注其排便情况的变化。
腹胀:腹部有胀满不适的感觉。炎症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气体排出,导致肠道内气体积聚。比如,患者自觉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等。对于儿童患者,腹胀可能会影响其食欲和腹部的舒适度,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腹部表现和饮食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