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形成血栓要紧吗
骨折后形成血栓较要紧,因骨折致血液高凝、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常见深静脉血栓,其脱落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还可能引发血栓后综合征,不同人群骨折后形成血栓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风险。
一、骨折后易形成血栓的机制
骨折会损伤血管内皮,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同时骨折后长期卧床等制动情况会使血流缓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液高凝,容易形成血栓。例如,有研究表明,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髋部骨折、下肢骨折等患者。
二、血栓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1.肺栓塞: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会阻塞血管,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小的肺栓塞可能引起患者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而大面积的肺栓塞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有临床数据显示,肺栓塞是骨折后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2.血栓后综合征:即使血栓经过治疗后部分溶解,但可能会遗留静脉瓣损伤等问题,导致患肢出现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溃疡等血栓后综合征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存在会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三、不同人群骨折后形成血栓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相对更易亢进,且骨折后长期卧床的概率较高,所以老年骨折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更高。对于老年骨折患者,在骨折固定后应尽早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比如进行踝泵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密切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儿童人群:儿童骨折后形成血栓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儿童骨折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制动和早期康复锻炼,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康复锻炼的方式和强度需要特别考量,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患肢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女性人群: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产褥期等本身就有一定的高凝状态,若发生骨折,形成血栓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孕期骨折的女性需要在保障骨折治疗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血栓,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肢体活动等;产褥期骨折的女性同样要注意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栓形成。
4.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骨折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更高。这类患者在骨折后除了针对骨折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血栓预防措施,如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抗凝评估等,如果需要抗凝治疗,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总之,骨折后形成血栓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情况,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药物预防(如无禁忌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凝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等,以降低血栓形成及其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