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能治好,通过去除病因(如调整饮食、合理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药物治疗(用保护胃黏膜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但不注意去除病因易复发,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一、治疗方法
1.去除病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可能诱发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避免此类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饮食的均衡和卫生,避免食用零食、快餐等高盐高油食品;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退,更要注重饮食的细软易消化。
药物因素: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如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这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的特殊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胃黏膜情况,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非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如果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通常需要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不同年龄人群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2.药物治疗
保护胃黏膜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刺激。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药物的剂型和剂量可能有所调整,儿童可能需要使用儿童专用的保护胃黏膜药物剂型。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在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情况,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需谨慎调整剂量。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儿童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胃黏膜的修复;老年患者作息不规律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机能,进而影响胃黏膜的恢复,所以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可以选择散步、跳绳等轻度运动;老年患者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预后情况
多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胃黏膜炎症可以消退,达到临床治愈。但如果患者不注意去除病因,如继续暴饮暴食、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病情可能会复发或进展。例如,幽门螺杆菌根除不彻底的患者,病情容易反复。所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