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分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继发孔型多见。发病与胚胎发育、遗传因素有关,有小型、中型及大型缺损不同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介入及手术治疗,预后因缺损大小而异,孕期保健和遗传咨询可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按解剖部位分为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继发孔型多见。
二、发病机制
1.胚胎发育因素:孕期前3个月是心脏发育关键期,若受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干扰房间隔正常形成。
2.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相关情况,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时,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小型缺损:多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中型及大型缺损:患儿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表现为体重不增、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差,活动后易气促、乏力等。
2.体征: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杂音。
四、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可明确缺损部位、大小及心内血流情况,能直观显示房间隔回声失落等情况。
2.心电图:部分患儿可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等表现,大型缺损者可有右心室肥大等改变。
3.胸部X线:可见肺血增多,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等表现。
五、诊断要点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体征及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诊断。超声心动图发现房间隔存在异常通道即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小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有自行闭合可能,对于直径小于5mm且无症状的患儿,可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变化情况。低龄婴儿需特别注意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生长落后等情况需及时评估。
2.介入治疗:对于有适应证的患儿,可通过介入方法放置封堵器关闭缺损。一般适用于年龄大于3岁,缺损边缘符合要求等情况。
3.手术治疗:若患儿不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情况,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缺损。
七、预后情况
1.小型缺损:多数预后良好,缺损可自行闭合,闭合后生长发育等可正常,对生活影响小。
2.中型及大型缺损:经及时治疗后,多数患儿预后可改善,生长发育逐渐赶上正常儿童,但部分患儿可能遗留一些心功能方面的轻微问题,需长期随访心功能等情况。低龄患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密切关注恢复情况。
八、预防建议
1.孕期保健:孕妇孕期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避免感染风疹病毒等,远离放射性物质,合理作息,均衡饮食,按规范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的异常情况。
2.遗传咨询: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夫妇,孕前可进行遗传咨询,评估生育患儿的风险,必要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