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和腱鞘囊肿有什么区别
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致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等,影像学无囊性结构,早期保守治疗,严重者手术;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囊性肿物,有肿物,影像学可见囊性结构,小无症状可观察,也可挤压、穿刺等,大且症状明显手术,儿童和孕妇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多因局部过度摩擦、慢性劳损等导致,腱鞘出现水肿、增生、纤维变性等病理改变,常见于手部、腕部等频繁活动的部位,例如长期从事打字、织毛衣等手部频繁运动的人群易患。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黏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
二、临床表现差异
腱鞘炎: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压痛、活动受限。例如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常感到掌指关节疼痛,屈伸时可出现弹响或闭锁现象,晨起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不同部位的腱鞘炎疼痛和活动受限的表现略有不同,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出现桡骨茎突处疼痛,压痛明显,拇指活动时疼痛加剧。
腱鞘囊肿:一般表现为体表可触及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或有弹性,多无明显疼痛,少数可伴有局部酸痛、胀痛等不适。囊肿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有的腱鞘囊肿可自行消退,有的则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大。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腱鞘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见腱鞘增厚、滑膜增生等表现,但一般无明显的囊性结构。
腱鞘囊肿: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腱鞘部位的囊性肿物,能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治疗方式不同
腱鞘炎: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局部热敷、理疗等,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症状。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
腱鞘囊肿:较小的、无症状的腱鞘囊肿可暂时观察,部分可自行吸收。也可采用挤压法,将囊肿挤破,使其自行吸收,但复发率较高。还可通过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然后加压包扎,但也有复发可能。对于较大的、症状明显的腱鞘囊肿,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腱鞘炎或腱鞘囊肿相对较少,若儿童出现相关情况,由于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保守治疗方法,如适当限制活动、轻柔的理疗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孕妇患腱鞘炎或腱鞘囊肿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保守治疗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如通过调整手部或腕部的活动方式、局部温和的理疗来缓解症状,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需充分评估风险后再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