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的治疗
皮肤癣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药物治疗有外用抗真菌药物(唑类、丙烯胺类)和口服抗真菌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选刺激性小药物并控剂量,老年人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相互作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优先局部外用温和药物且遵医嘱。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皮肤癣通常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适用,例如儿童活泼好动易出汗,更要注意及时清洁皮肤,尤其是皮肤褶皱部位;成年人若从事体力劳动等易出汗的工作,也需注意保持皮肤干燥。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皮肤癣,如勤换洗衣物等。
2.避免搔抓
搔抓会导致皮肤破损,一方面可能使皮肤癣菌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新的感染病灶;另一方面破损的皮肤易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尽量避免搔抓皮肤癣患处,比如老年人皮肤相对脆弱,搔抓更易导致皮肤损伤和感染加重。
二、药物治疗
1.外用抗真菌药物
唑类药物:如酮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适用于大多数皮肤癣的局部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选择温和剂型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要避免药物过度吸收等问题。
丙烯胺类药物:像特比萘芬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对皮肤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用时同样要考虑年龄因素,儿童使用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口服抗真菌药物
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泛发性皮肤癣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肾毒性风险,在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尤其要注意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肝肾功能差异,儿童一般优先考虑外用药物,老年人使用时更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皮肤癣患者,由于皮肤薄嫩,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选择刺激性小、适合儿童使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且用药面积和剂量要严格控制,避免药物过量吸收对儿童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防止再次感染。
2.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癣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皮肤癣时,要注意抗真菌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真菌药物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等,所以老年人使用药物时需在医生全面评估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皮肤反应和全身状况。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皮肤癣时,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更安全,但也需谨慎选择。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使用,治疗主要以局部外用温和的抗真菌药物为主,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