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可按骨折部位分为股骨颈骨折(分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与骨质疏松、创伤等有关,老年人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跌倒等有关,血供相对丰富)、股骨干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按骨折线形态分为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多由直接暴力导致)、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斜行,多由间接暴力引起,不稳定)、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多由扭转暴力所致,复位固定难)、粉碎性骨折(骨折块碎裂成三块以上,多因高能量暴力引起,端不稳定,治疗复杂)。
一、按骨折部位分类
1.股骨颈骨折:
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头下型骨折血液供应破坏较严重,愈合困难且股骨头坏死风险高;经颈型次之;基底型骨折血液供应影响相对较小。其发生与骨质疏松、创伤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更易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也有一定差异,生活中意外摔倒等创伤是常见诱因。
2.股骨转子间骨折:
位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按骨折线走向等分为顺转子间骨折和逆转子间骨折等。该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有关,跌倒等创伤是主要致伤原因,相对股骨颈骨折,其血液供应相对丰富,愈合相对有一定优势,但也需及时治疗处理。
3.股骨干骨折:
指小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位的骨折。可由直接暴力(如重物撞击、车轮碾压等)或间接暴力(如高处坠落时的传导应力等)引起,不同暴力机制导致的骨折形态等可能有所不同,此部位骨折愈合相对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骨折端血运、治疗方式等,年龄不同对股骨干骨折的愈合及治疗选择等也有影响,儿童股骨干骨折因骨膜较厚等特点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恰当处理。
二、按骨折线形态分类
1.横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多由直接暴力导致,骨折端多为横断,复位相对有一定规律,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位固定等处理,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2.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的斜行,多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端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多,复位后维持固定相对较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骨折端的稳定性及愈合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康复等方面需遵循相应原则。
3.螺旋形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状,多由扭转暴力所致,骨折端旋转移位明显,复位和固定难度相对较大,治疗时需要准确复位并可靠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特别注意骨折治疗与原有病史的相互影响及处理。
4.粉碎性骨折:
骨折块碎裂成三块或三块以上,多因高能量暴力引起,如严重车祸、高处坠落等,骨折端不稳定,软组织损伤往往较严重,治疗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在面对粉碎性股骨骨折时,康复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