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涉及遗传、神经内分泌、肾脏、血管等多因素。遗传具家族聚集性,不同年龄段影响程度有别;神经内分泌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及RAAS激活可致血压升高,且随年龄RAAS调节功能有变化;肾脏功能异常、高盐饮食等可致高血压;血管因素中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会使外周阻力增加致血压升高,且年龄增长易致相关血管损伤。
一、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压调节,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钠钾通道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蛋白的表达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期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个体,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升高。
二、神经内分泌因素
1.交感神经系统: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在不同性别中,这种神经调节机制的个体差异可能存在,例如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如月经周期、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交感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可能更为敏感。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激活时,肾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促进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增加钠和水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年龄增长过程中,RAAS的活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RAAS系统的调节功能可能相对减弱,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仍可被异常激活。
三、肾脏因素
肾脏在血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肾实质疾病可引起肾性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也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等病变。肾脏功能异常时,水钠排泄障碍,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同时肾内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等生成减少,进一步影响血压。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排钠负担,长期高盐饮食人群肾脏对钠的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四、血管因素
1.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等物质。内皮素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而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常受损,内皮素合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失衡,外周阻力增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发生高血压相关的血管内皮损伤。
2.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可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加。某些基因调控异常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例如一些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表达异常时,会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影响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