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和痘痘有什么区别
痤疮和痘痘本质相同,痤疮有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表现形式,其发生与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治疗和预防需根据不同表现和个体情况进行,如轻度可调整生活方式,中重度可能需药物治疗,孕妇、儿童痤疮有特殊注意事项。
粉刺: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毛囊开口明显,表面可见黑色的脂栓,可挤出软而略呈黄色的脂栓。
炎性丘疹:多为红色丘疹,直径1-5mm左右,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内炎症细胞浸润引起,伴有一定程度的红肿、疼痛。
脓疱:在炎性丘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现为丘疹顶端有白色或黄色的脓疱,是炎症进一步加重,中性粒细胞聚集、坏死形成的。
结节:大小在5mm以上,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是深层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炎症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的。
囊肿:大小不一的囊性损害,内含混浊的脓性或血性分泌物,触摸有波动感,炎症往往较深,愈合后可能会留下瘢痕。
从发病因素来看,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皮脂分泌增加: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会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青春期人群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皮脂分泌通常较多,痤疮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管角化过度会导致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影响皮脂的正常排出,形成微粉刺。年龄较小的人群,皮肤代谢相对较快,但如果存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的情况,也容易引发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进一步加重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同时产生的一些低分子多肽可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引发痤疮。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机体免疫力可能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受到痤疮丙酸杆菌的侵袭而出现痤疮。
炎症和免疫反应: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痤疮的发生和发展。有既往痤疮病史的人群,机体的免疫炎症状态可能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当受到一些诱发因素影响时,痤疮更容易复发。
在治疗和预防方面,都需要根据痤疮的不同表现和个体情况来进行。例如,对于轻度的粉刺和炎性丘疹,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皮肤清洁、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进行改善。而对于中重度的痤疮,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等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机体激素水平变化以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问题,痤疮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选择温和的清洁和保湿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儿童痤疮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的温和性,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同时要关注其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痤疮的影响,如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油食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