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和腱鞘囊肿的区别
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等致慢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等,影像学无明显囊性结构,早期保守治疗,严重可手术;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囊性肿物,由结缔组织退变等致,多无明显疼痛,囊肿较大可压迫组织,影像学可见囊性肿物,保守治疗有挤压等,复发或大影响功能可手术,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临床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多与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相关,腱鞘长期受到过度摩擦,导致肌腱和腱鞘之间产生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表现。好发于手指、手腕等部位,常见于手工劳动者、乐器演奏者等长期反复使用手部的人群。
2.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黏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外伤等有关,囊肿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多见于手腕背侧、足背等部位。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腱鞘炎: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压痛,可伴有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例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可出现“弹响指”或“扳机指”,手指屈伸时感到困难,伴有弹响及疼痛。不同部位的腱鞘炎有其特定表现,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表现为桡骨茎突处疼痛,可放射至手、肘或肩部,局部压痛明显,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2.腱鞘囊肿:一般为缓慢生长的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或有囊性感,多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可感到酸胀、不适,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手腕部的腱鞘囊肿可能会压迫周围神经,导致手部麻木等。
三、影像学表现区别
1.腱鞘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等可能显示腱鞘增厚、肌腱周围有渗出等表现,但一般无明显的囊性结构。
2.腱鞘囊肿: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清晰看到腱鞘部位的囊性肿物,能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治疗方法不同
1.腱鞘炎: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休息、制动、局部热敷、按摩等,也可进行局部封闭治疗(仅说明治疗方式,不涉及具体药物使用剂量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例如手工劳动者患腱鞘炎,需调整工作方式以减少手部劳损。
2.腱鞘囊肿:保守治疗可采用挤压法,将囊肿挤破,使其自行吸收,但有复发可能;也可通过穿刺抽液后注入药物再加压包扎等方法;对于反复发作或囊肿较大影响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腱鞘囊肿,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方法,因为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腱鞘炎和腱鞘囊肿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