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但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分腹痛、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功能性腹胀(有腹部胀满感且进食后常加重),各类型有不同表现及相关发病因素。
一、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综合征。
二、主要临床表现
1.功能性消化不良
上腹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可伴有上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研究表明,约有40%-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属于此类型,其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类症状。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进食后饱胀感明显,早饱,可伴有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症状通常在进食正常食量后即可出现。该型患者胃肠动力障碍较为突出,胃排空延迟是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老年人群中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
2.肠易激综合征
腹痛:多发生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绞痛等,疼痛程度不等,一般在排气或排便后可缓解。疼痛发作与进食有关,部分患者在进食后诱发,此症状与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相对男性更易出现腹痛症状,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等因素导致的内脏敏感性变化有关。
腹泻型:排便频率增加,一般每日3-5次以上,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肠道炎症介质释放增加以及肠道分泌功能异常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这类患者在饮食不规律、摄入刺激性食物后症状易加重,例如食用辛辣食物、生冷食物等。
便秘型: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可伴有腹胀等症状。肠道动力减退、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主要的病理机制,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下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混合型:同时具有腹泻型和便秘型的症状特点。
3.功能性便秘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等,可伴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排便费时等。肠道传输速度减慢、肛门直肠动力异常是常见原因,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是功能性便秘的高发人群,此外,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也易出现功能性便秘。
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与肠道神经调节功能异常以及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年轻女性如果生活方式不规律,例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发生功能性便秘。
4.功能性腹胀
腹部胀满感:自觉腹部膨隆,可伴有腹部不适,进食后症状常加重。胃肠气体产生过多、胃肠动力障碍以及内脏感觉过敏等因素均可导致功能性腹胀,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内脂肪堆积可能会加重腹胀感,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也易出现功能性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