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和胃癌的明显区别是什么
胃炎由多种因素致胃黏膜炎性病变,症状较轻无特异性,胃镜见黏膜充血等,病理为炎性细胞浸润,多数积极治疗预后好;胃癌是多种因素致胃黏膜上皮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多种严重症状,胃镜见肿块、溃疡等,病理见癌细胞异型性,预后与分期等相关,早期预后相对好,中晚期差。
一、发病机制
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酗酒、高盐饮食等)、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是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属于良性病变范畴,致病因素去除后,胃黏膜多可修复。不同年龄人群因生活方式等差异发病因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感染等;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更易引发胃炎。
胃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长期不良的饮食及环境因素(如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等,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凋亡失衡等复杂过程,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不断破坏胃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临床表现
胃炎:症状多样,常见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对较轻且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发现。不同性别患者症状表现无明显本质差异,但因生活方式不同,如男性可能因饮酒等更易出现胃炎相关症状。年龄方面,儿童胃炎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差等;老年人胃炎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乏力、食欲减退、呕血、黑便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且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吞咽困难等表现。中晚期患者症状更为严重,身体状况明显下降。
三、胃镜及病理表现
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等,病理检查主要是胃黏膜层的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胃黏膜上皮细胞一般无明显异型性。不同类型胃炎胃镜及病理表现有差异,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有炎症表现外,还可见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等。
胃癌:胃镜下可见胃内肿块、溃疡等病变,溃疡多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等,癌细胞可浸润胃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等。
四、预后情况
胃炎:大多数胃炎经过积极治疗,去除病因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不积极治疗,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有癌变倾向的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不同年龄预后略有不同,儿童胃炎及时干预预后较好;老年人胃炎如果基础疾病多,治疗相对复杂,但规范治疗仍可改善预后。
胃癌:预后与病情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胃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胃癌的预后还受患者身体状况、是否规范治疗等因素影响,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差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