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等。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类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各类型有不同表现及特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冠心病,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绝经后的女性发病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这与男性体内雄激素等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有关。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内皮细胞更容易受损,为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创造条件。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形成斑块;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血脂异常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冠心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高血糖状态也会损伤血管内皮,为冠心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症状可迅速缓解。其发作具有相对稳定性,发作的诱因、频率、程度等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在快走200米时会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3-5分钟后疼痛缓解,这种情况可能就是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比稳定型心绞痛更严重且不稳定。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即使在休息时也可能发作,且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缓解不明显。它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表现,随时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比如,原本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近期发作频率明显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就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无法缓解,还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患者出现持续30分钟以上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同时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要高度怀疑心肌梗死。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等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以发现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这类患者容易被忽视,但同样存在心肌缺血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显示有ST-T改变,提示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
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如活动后气短、乏力、下肢水肿等,同时可能伴有心律失常的相关表现,如心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