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的发生主要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腹壁强度降低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如儿童腹膜鞘状突未闭、腹白线发育不全等,早产儿腹壁肌肉薄弱;后天性包括老年人肌肉萎缩、慢性疾病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及肥胖等。腹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搬运重物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长时间哭闹,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老年人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保持大便通畅;孕妇要控制体重、避免劳累;肥胖人群应控制体重以降低发病风险。
一、腹壁强度降低
1.先天性因素:某些儿童出生时,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腹白线发育不全等先天性原因,导致腹壁存在薄弱区域。男孩的腹股沟管是睾丸下降的通道,在发育过程中若闭合不全,就容易形成腹股沟疝;而女孩的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也可能因类似原因引发疝气。早产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腹壁肌肉薄弱,患小肠疝气的风险相对较高。
2.后天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肌肉逐渐萎缩,腹壁强度下降。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导致腹壁肌肉和筋膜组织的强度减弱。此外,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等,会直接破坏腹壁的完整性,形成腹壁薄弱点,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生几率。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对腹壁产生较大压力,同时也会影响腹壁肌肉的正常功能,使腹壁强度降低。
二、腹内压力增高
1.慢性咳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咳嗽会使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咳嗽时,胸腔内压力急剧增加,通过膈肌传导至腹腔,导致腹内压升高。持续的高腹内压作用于腹壁薄弱处,容易促使小肠等腹腔脏器通过薄弱点突出,形成疝气。
2.排尿困难: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泌尿系统疾病可导致排尿困难。患者在排尿时需要用力增加腹压,以克服尿道阻力,从而使腹内压力明显升高。这种长期的腹内压升高状态,会对腹壁造成持续的冲击,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病风险。
3.便秘: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容易引起便秘。便秘患者在排便时,往往需要用力屏气,使腹内压瞬间升高。干结的粪便在肠道内积聚,也会对肠道周围组织产生较大压力,进一步增加腹内压。长期的便秘状态会使腹壁承受的压力持续增大,促使疝气的形成。
4.搬运重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搬运工等,在搬运重物时,需要瞬间发力,使腹内压急剧升高。如果腹壁本身存在薄弱区域,这种突然升高的腹内压就可能导致小肠等脏器通过薄弱点突出,引发疝气。此外,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如举重、俯卧撑等,也可能因腹内压突然升高而诱发小肠疝气。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腹部情况,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以防腹内压升高。如果发现孩子腹股沟或阴囊处有肿块,应及时就医。老年人若患有慢性疾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孕妇在孕期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检,以减少腹内压力过高对腹壁的影响。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腹部压力,降低小肠疝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