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是怎么引起的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相关。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能在胃内生存并损伤黏膜引发溃疡,生活方式等影响其感染几率;胃酸分泌过多时会侵蚀十二指肠黏膜,有胃部疾病病史等易致胃酸分泌失衡增加发病几率;长期或大量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致黏膜防御下降引发溃疡,不同年龄人群对其耐受性不同,个体病史等影响用该药后患溃疡风险。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1.感染途径及机制:幽门螺杆菌(Hp)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等可能导致感染。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它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其毒素等物质会损伤十二指肠黏膜,破坏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使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相对增强,从而引发十二指肠溃疡。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感染Hp也可能增加患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而成年人中感染Hp者患十二指肠溃疡的概率也显著高于未感染者。
2.与生活方式等的关联:生活不规律、卫生条件差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Hp感染的几率,比如长期处于拥挤、卫生状况不佳的环境中,更容易接触到Hp而感染,进而增加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性;男性由于一些社交活动中可能更易暴露于Hp感染风险环境中,相对女性感染Hp并引发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可能略高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若有不良生活方式等同样会增加风险。
二、胃酸分泌过多
1.生理机制及影响:正常情况下,胃酸的分泌受到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调节,当胃酸分泌过多时,会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侵蚀。比如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时,会使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超过了十二指肠黏膜的耐受能力,就容易损伤黏膜,引发溃疡。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如果存在神经调节功能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胃酸分泌相对过多,成年人中一些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影响神经调节,促使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患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
2.与病史等的关系:有过胃部疾病病史的人,比如有过胃炎等病史,可能会影响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使得胃酸分泌失衡,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几率;一些患有内分泌疾病等的患者,也可能因为激素水平变化等影响胃酸分泌,进而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相关联。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
1.药物对黏膜的损伤:长期或大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引发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它可以促进黏膜血流、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等。当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时,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胃酸就容易侵蚀黏膜,导致溃疡形成。不同年龄人群对NSAIDs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等功能相对较弱,使用NSAIDs后更易出现黏膜损伤相关问题;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对NSAIDs相关溃疡风险有显著不同,但不同个体的病史等情况会影响其使用NSAIDs后患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比如本身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使用NSAIDs时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