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的区别
非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本质接近,很多时候浅表性胃炎是其旧称,二者核心均为胃黏膜慢性炎症,非萎缩性胃炎强调无萎缩性改变。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需针对病因,如Hp感染时抗Hp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对症处理,要综合各因素合理处理
一、概念定义
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胃部疾病,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浅表性胃炎是胃镜下的一种描述,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实质是胃黏膜层固有膜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目前“浅表性胃炎”这一术语在临床逐渐被“非萎缩性胃炎”替代,二者在本质上较为接近,很多时候可认为浅表性胃炎是非萎缩性胃炎的旧称表述。
二、病理表现差异(若有细微差别角度)
从病理角度看,非萎缩性胃炎强调胃黏膜没有萎缩性改变,而以往浅表性胃炎的描述更侧重于炎症局限于黏膜浅层,但现在这种严格区分已不那么绝对,总体二者核心都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状态,只是名称演变及部分历史认知下的细微侧重不同。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1.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论是非萎缩性胃炎还是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都是常见病因。Hp可定植于胃黏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年龄方面,儿童感染Hp后也可能出现非萎缩性胃炎表现,其生活方式如共餐等易导致Hp传播,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患此类胃炎。
2.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腌制、烟熏食物等,年龄较小的人群若有过度摄入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影响,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所有人都可能因这些因素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导致非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相关表现出现。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若不合理用药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像一些老年人因基础疾病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就易增加患胃炎风险。
四、诊断方法及要点
1.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胃镜下观察胃黏膜情况,非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等表现,非萎缩性胃炎明确无萎缩性改变,浅表性胃炎既往描述为黏膜浅层炎症,但现在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结果,胃镜下表现只是辅助判断。
2.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以准确区分是否存在萎缩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及活检时操作需注意轻柔等,保障检查安全及结果准确。
五、治疗及注意事项
1.针对病因治疗:若存在Hp感染,符合指征时可进行抗Hp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抗Hp方案有一定差异,儿童需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组合等,非药物方面,调整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所有人群都需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2.对症治疗:若有消化不良等症状可进行相应对症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儿童则更强调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谨慎用药。
总之,非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在本质上联系紧密,目前更多以非萎缩性胃炎的表述来准确规范描述胃黏膜慢性炎症且无萎缩改变的情况,在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需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合理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