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症状是什么样子
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或心慌感,症状表现多样,包括心跳过快(如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多种情况)或过慢(如窦性心动过缓,分生理和病理,病理可致头晕等);心跳节律异常如早搏(分功能性和病理性)、心房颤动(多见于有基础病或甲亢患者,老年人高发);还伴随胸闷、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心跳过快或过慢相关
心跳过快: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情况时,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明显加快,频率可超过100次/分钟,伴有心慌、不安等感觉。对于儿童来说,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心跳过快导致的心悸,表现为玩耍时比同龄儿童更容易出现气喘、心跳加快且自觉不适。女性在妊娠期,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相对生理性的心跳加快相关心悸,但需排除病理情况。
心跳过慢: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属于生理性的;但也可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理情况,此时患者心跳频率可能低于60次/分钟,会感觉心脏跳动缓慢,有漏跳感,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表现。老年人若本身存在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的心跳过慢及心悸症状。
心跳节律异常相关
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患者可感觉心脏有提前的搏动,之后有较长的间歇,表现为“漏跳”感,有时会感觉心脏突然撞击一下,也就是常说的“心脏偷停”。在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大量吸烟饮酒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功能性早搏,而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则更容易出现病理性早搏相关心悸。儿童若存在病毒性心肌炎等情况,也可能出现早搏导致的心悸,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在玩耍、休息时的心脏情况。
心房颤动: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心跳强弱不等,心悸症状较为明显,可伴有气短、乏力等表现。老年人是心房颤动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更容易患上心房颤动并出现心悸症状。
伴随其他症状
胸闷:心悸时常可伴有胸闷,患者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发闷,呼吸不畅。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发作心绞痛时,常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同时可伴有心悸、胸闷症状。对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也可能出现心悸伴胸闷的情况,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头晕、乏力:严重的心悸可能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同时伴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比如重度的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脏不能有效泵血,会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儿童若出现严重心悸导致头晕、乏力,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学习活动,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出汗:部分心悸患者会伴有出汗症状,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悸,如紧张、恐惧等情绪刺激下,会出现大量出汗现象。例如焦虑症患者在发作时,除了心悸,还常伴有出汗、手抖等表现。女性在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波动,也可能出现心悸伴出汗的情况,需要注意调节情绪和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