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可按肱骨头位置分为前脱位(包括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和后脱位(包括肩峰下、盂下脱位);按脱位时间分为新鲜脱位(脱位时间≤3周)和陈旧性脱位(脱位时间>3周);按脱位程度分为单纯性脱位(肱骨头脱离关节盂但周围结构损伤不严重)和复杂性脱位(伴有重要结构损伤或合并骨折等情况)。
一、按肱骨头的位置分类
1.前脱位
喙突下脱位:这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肩关节前脱位类型。肱骨头向前下方移位,位于喙突下。其发生机制通常与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时遭受暴力有关,例如跌倒时手掌撑地,暴力上传导致肩关节脱位。在不同年龄、性别中均可发生,一般生活方式中若有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如篮球、排球等)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此类脱位情况,对于有肩部外伤病史的人群需重点关注。
盂下脱位:肱骨头向前下方移位至盂下,相对喙突下脱位较为少见。同样多因上肢外展外旋暴力引起,该类型脱位可能会对肩关节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观察相关结构是否受损。
锁骨下脱位:肱骨头移位至锁骨下,是前脱位中较为罕见的类型,暴力作用方向及机制与前两种类似,此类型脱位对肩关节周围组织的影响相对更复杂,需详细评估肩部及周围结构状况。
2.后脱位
肩峰下脱位:肱骨头向后上方移位至肩峰下,相对前脱位发生概率低。多由于上肢处于内收内旋位时遭受暴力,例如肩部受到直接的向后暴力冲击等情况可导致。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在有肩部特殊姿势或遭受特定方向暴力的人群中需留意。
盂下脱位:肱骨头向后下方移位至盂下,相对少见,其发生机制与后脱位的暴力作用方向相关,同样需要关注脱位后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二、按脱位的时间分类
1.新鲜脱位
指脱位时间在3周以内的肩关节脱位。此时肩关节周围的损伤相对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组织的病理改变相对较轻,在处理上相对更有利于复位等操作,但仍需及时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不同年龄人群的恢复能力有所不同,一般儿童相对恢复较快,但也需遵循相应的医疗处理流程。
2.陈旧性脱位
脱位时间超过3周的肩关节脱位。由于脱位时间较长,肩关节周围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软组织粘连、骨痂形成等,复位难度增加,且可能会引发更复杂的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处理方式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及恢复潜力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处理时需更加谨慎。
三、按脱位的程度分类
1.单纯性脱位
肱骨头仅脱离关节盂,但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结构未发生严重的撕裂等情况,关节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部分保留。在各种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能出现,相对来说损伤程度较轻,复位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进行相应的固定等处理以促进恢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康复期间需注意避免过早进行过度活动。
2.复杂性脱位
肱骨头脱位同时伴有肩关节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的损伤,或者合并有肩关节盂骨折、肱骨头骨折等情况。这种类型脱位情况较为严重,处理相对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制定需充分考虑损伤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体的身体基础状况,例如儿童由于骨骼等结构的特点,在处理合并骨折等情况时需格外注意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