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什么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消化道疾病,由胃内容物反流食管致不适或并发症,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典型与非典型症状,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药物、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出现生理性减退,老年人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老年人群的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的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长期高脂肪饮食会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易导致反流;肥胖人群腹腔压力增高,也容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吸烟、饮酒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黏膜的防御机制,增加患病风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胃食管反流病。
病史因素:某些疾病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如食管裂孔疝,这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常见原因,食管裂孔疝可导致下食管括约肌结构被破坏,抗反流功能减弱;此外,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食管的正常运动功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主要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非典型症状:还可能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类似心绞痛,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另外,还可能有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因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出现咳嗽、声嘶等食管外症状。
三、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等,并能排除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能反映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有助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食管测压:可以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指标,了解食管的运动功能,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及判断抗反流功能有一定价值。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肥胖患者,应建议减轻体重,以降低腹腔压力,减少反流;改变生活方式,如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抬高床头等,可减少夜间反流;避免食用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能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
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后决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食管反流病需特别关注,婴儿期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易出现生理性反流,但若频繁反流影响生长发育则需干预。儿童应避免过度喂养,喂食后适当竖抱拍嗝。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反流的药物,如某些抗胆碱能药物等。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比如,老年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以及与其他药物的代谢影响。并且,老年人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