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手为什么会长冻疮
冻疮由寒冷致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其产生机制是低温潮湿环境使皮肤血管痉挛、循环不良、细胞损伤,久则血管麻痹扩张等。易长冻疮人群有儿童青少年(皮肤薄、适应弱、活动多)、末梢循环差者(血液循环不畅)、营养状况不佳者(抗寒力降)。手部易长冻疮是因解剖结构(皮肤薄、脂肪少、血管丰富表浅)及活动频繁散热快。预防需注意保暖(戴合适手套)、加强手部锻炼按摩(促进循环)、改善营养状况(均衡饮食或补营养素)。
一、冻疮产生的基本机制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当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一般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潮湿的环境中时,皮肤血管会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氧,进而引起细胞损伤。如果持续时间较久,就会引发血管麻痹扩张、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冻疮。例如,在寒冷且湿度大的冬天,手部皮肤长时间暴露,就容易触发这一系列病理过程。
二、易长冻疮的人群特点
(一)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的皮肤相对较薄,皮下脂肪较少,血液循环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弱。而且他们在冬天可能户外活动较多,手部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机会相对更多,所以更容易长冻疮。比如在学校课间活动时,手部容易被忽视保暖,就增加了长冻疮的风险。
(二)末梢循环较差者
本身存在末梢循环不良情况的人,如患有雷诺病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手部的血液循环原本就不够顺畅,在寒冷刺激下,更难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更易发生冻疮。
(三)营养状况不佳者
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皮肤的营养供应等。缺乏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或矿物质的人,皮肤的抗寒能力会下降,相对更容易长冻疮。
三、手部易长冻疮的原因分析
(一)手部解剖结构因素
手部的皮肤较薄,且皮下脂肪相对较少,血管丰富但分布相对表浅。在寒冷环境中,手部的热量更容易散失,导致局部温度降低,使得手部成为冻疮的易发部位。例如,手部的手指部位,皮肤更加单薄,血液循环相对其他部位可能更不顺畅,所以手指是冻疮的高发区域。
(二)活动频繁导致散热快
手部在冬天经常进行各种活动,如写字、拿东西等,这会加速手部热量的散失。而且活动时手部肌肉的运动虽然会产生一定热量,但如果保暖措施不到位,热量很快就会被散发,使得手部处于相对低温状态,增加冻疮发生的几率。
四、预防冻疮的相关建议
(一)注意保暖
在冬天外出时,应给手部佩戴合适的保暖物品,如手套。选择保暖性能好的手套,最好是能防水、防风的类型,这样可以有效阻挡寒冷空气和湿气对手部的侵袭。对于儿童来说,要确保手套大小合适,并且督促他们在户外活动时及时戴上手套。
(二)加强手部锻炼与按摩
适当进行手部的运动,如握拳、伸展等动作,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另外,每天可以对手部进行按摩,从手指到手腕轻轻按摩,帮助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状况。对于青少年和儿童,可以鼓励他们多做手部的互动游戏来达到锻炼和按摩的目的。
(三)改善营养状况
保证摄入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如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皮肤的抗寒能力。对于营养状况不佳的人群,更要注重饮食的调整,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