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如何分型
冠心病常见分型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因冠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心肌需氧增加时缺血缺氧引发,中老年人多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因斑块破裂等致冠脉部分阻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脉完全闭塞致心肌坏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脉不完全闭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但无主观症状,各年龄段有冠脉粥样硬化人群易患;缺血性心肌病是长期心肌缺血致心肌纤维化,引起心脏扩大等,多见于长期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患者。
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发病机制: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在心肌需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相应增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症状。一般疼痛发作有固定的诱因和频率,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例如,患者在快走一段固定距离时会出现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在几分钟内缓解。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不稳定性心绞痛:
发病机制:斑块破裂或糜烂是主要原因,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部分或不完全阻塞,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其疼痛特点为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能发作,且对硝酸甘油的反应不如稳定性心绞痛。
人群特点:多见于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人群,年龄一般较大,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某支血管完全闭塞,持续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心肌有部分坏死,但坏死范围不如STEMI广泛。也是由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但未完全闭塞。
人群特点:与STEMI有相似的高危人群特征,中老年多见,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易患病。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发病机制: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心电图ST-T改变、心肌灌注显像异常等),但无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稳定,心肌缺血程度较轻,或者患者痛阈较高等原因。
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存在,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都有患病风险,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痛觉不敏感,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4.缺血性心肌病:
发病机制: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反复损伤、修复,最终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
人群特点:多见于有长期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患者,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病情往往逐渐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