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骨折手术怎么做
肩胛骨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入路选择、骨折复位与内固定及术后处理。术前需影像学评估和患者准备;手术入路有后方(适用于体部等骨折)和前方(适用于喙突等部位骨折);复位要恢复解剖结构,用合适内固定物固定;术后要护理伤口并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愈合和功能恢复。
一、术前准备
1.影像学评估:通过X线、CT等检查明确肩胛骨骨折的具体类型、骨折移位情况等,这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骨折表现可能因自身骨骼结构特点等有所差异,例如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移位可能相对不明显;而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更易粉碎。有特殊生活方式或病史的患者,如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需综合评估骨折情况及手术风险。
2.患者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根据骨折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一般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等。
二、手术入路选择
1.肩胛骨后方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适用于肩胛骨体部、肩胛颈、肩胛冈及肩峰骨折等。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暴露肩胛骨的后面,便于对这些部位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手术时沿肩胛骨脊柱缘和肩胛冈外侧缘做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注意保护肩峰下滑囊及周围神经血管。
2.肩胛骨前方入路(Deltopectoral入路):主要用于肩胛骨喙突、肩胛盂前缘等部位骨折。通过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间隙进入,需注意保护头静脉等结构。
三、骨折复位与内固定
1.骨折复位: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和类型采用相应的复位方法。对于移位的骨折块,可通过手法复位或器械辅助复位,恢复肩胛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在复位过程中要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因为肩胛骨关节面不平整会影响肩关节的功能。例如肩胛盂骨折,要精确复位关节面,以保证肩关节的稳定和正常活动。
2.内固定操作: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常用的内固定物有钢板、螺钉等。对于肩胛骨体部骨折,可采用钢板进行固定,将钢板放置在合适的位置,通过螺钉将骨折块与钢板固定在一起;对于肩胛颈骨折等,可使用螺钉进行固定,确保骨折端稳定。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螺钉的位置和长度,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等。
四、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定期换药。不同年龄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不同,儿童伤口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预防感染;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更要加强护理。
2.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训练。例如术后2-3周可开始进行肩关节小范围的前屈、后伸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训练进度可能有所不同,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早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但要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
总之,肩胛骨骨折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复位方法和内固定方式,并在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