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急性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病因有病毒(轮状、诺如、腺病毒)、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非感染性病因包括饮食因素(食物过敏、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抗生素、化疗药物致泻)、其他因素(气候变化、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内分泌及代谢障碍致泻)。
一、感染性病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全球每年约有1.11亿-1.4亿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病例,主要引起6-24月龄婴幼儿腹泻,可导致严重脱水等情况。
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多见于成人和学龄儿童,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
腺病毒:也可引起急性腹泻,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导致腹泻、发热等症状,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等可引起急性腹泻。ETEC是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的常见病因之一,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可导致水样泻等症状;EIEC可侵袭肠黏膜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表现。
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是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传播,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婴幼儿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易引起暴发流行。
志贺菌:志贺菌属细菌可导致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
3.寄生虫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感染后可引起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在旅游者中较为常见,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隐孢子虫: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腹泻,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免疫功能正常者多为自限性腹泻,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可出现慢性、持续性腹泻。
二、非感染性病因
1.饮食因素:
食物过敏:对牛奶、大豆等食物过敏的患儿可出现急性腹泻症状,多在进食相关过敏食物后短期内发生,还常伴有呕吐、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饮食不当:如婴儿喂养不当,过早添加辅食或改变食物种类,成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等,均可引起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腹泻。例如婴儿添加辅食时,从单一食物开始添加的原则被打破,同时引入多种新食物,易引发腹泻。
2.药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使耐药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例如长期使用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后,可能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一些化疗药物也可能导致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腹泻并发症。
3.其他因素:
气候变化:腹部受凉可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尤其在季节更替时,儿童和老年人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易因腹部保暖不当而发生急性腹泻。
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某些诱因下可急性发作,出现腹泻症状,儿童和青壮年均可发病,除腹泻外还常伴有腹痛、便血等表现。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加快,可出现腹泻症状;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也可伴有腹泻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