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髋臼骨折后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感染并发症,开放性髋臼骨折及老年患者感染风险高;血管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血管损伤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神经损伤有相应运动感觉障碍表现;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复位不良等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长期卧床等致血流缓慢等,老年及特殊时期女性风险高;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受骨折部位血供等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年轻患者也有个体差异。
一、感染并发症
髋臼骨折后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骨折部位局部组织损伤,且多有开放伤口或手术操作,为细菌入侵提供了条件。若发生感染,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全身发热、寒战等脓毒血症症状。研究表明,开放性髋臼骨折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骨折处直接与外界相通,细菌容易定植有关。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后恢复可能更缓慢,且感染扩散风险更高;而年轻患者若伤口护理不当等也可能引发感染。
二、血管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
1.血管损伤
髋臼周围有重要的血管走行,骨折移位可能损伤髂外动脉、股动脉等。血管损伤可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下肢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例如,后柱骨折可能累及坐骨大切迹附近的血管,造成相应血管损伤。在女性患者中,由于骨盆解剖结构与男性略有不同,血管损伤的表现可能在症状程度或观察细节上有一定差异,但本质是血液循环的异常。对于有基础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髋臼骨折后血管损伤的风险可能更高,且预后恢复可能受到原有血管状况的影响。
2.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股神经等可能在髋臼骨折时受到损伤。坐骨神经损伤可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如足下垂、小腿及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等;股神经损伤可引起股四头肌麻痹等。骨折块的移位或暴力直接作用是导致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神经退变,骨折后神经损伤恢复相对更困难;年轻患者若神经损伤程度较轻,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有较好的恢复,但若损伤严重则恢复难度大。
三、创伤性关节炎
髋臼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骨折复位不良,关节软骨受到破坏,长期磨损后会引发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对于年轻且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对关节功能的要求较高;老年患者本身关节退变基础存在,髋臼骨折后更易加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髋臼骨折后,由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等因素,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若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且活动能力较差,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也需注意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五、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髋臼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情况、骨折粉碎程度、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例如,骨折粉碎严重、血供破坏明显时,骨折愈合困难。老年患者本身骨代谢较慢,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年轻患者若骨折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愈合相对有望,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