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有特定临床特点,症状表现为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剧痛、伴恶心呕吐、一般轻度黄疸、多低热等;体征是发作时症征不符,仅上腹轻度压痛,合并并发症时可有相应体征;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相对多见且不典型、进展快,成人症状相对典型但易延误就诊,妊娠期女性处理需谨慎,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致病情复杂。
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性质剧烈,呈钻顶样,患者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可如常人,但短时间后又可再次发作。这是因为蛔虫在胆道内窜动时刺激胆总管括约肌,引起痉挛性收缩导致剧烈疼痛,而当蛔虫暂时退出胆道,括约肌松弛时,疼痛可暂时缓解。例如,有研究显示约90%的胆道蛔虫病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甚至有时可见蛔虫随呕吐物排出。这是由于蛔虫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所致。
黄疸:一般较轻,发生率约为10%-20%。多在胆道蛔虫病合并胆道感染、梗阻时间较短时出现,是因为蛔虫带入的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症水肿,或蛔虫部分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红素逆流入血引起黄疸。黄疸程度一般为轻度,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合并胆道感染、胆管炎等并发症时,体温可升高,可达39℃以上,同时可伴有寒战。这是因为蛔虫带入肠道细菌引起胆道感染,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发作时患者腹部体征与症状表现不一致,腹痛剧烈但腹部体征相对较轻,称为“症征不符”。腹部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轻度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但当合并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时,右上腹可出现压痛、肌紧张,甚至反跳痛。例如,当蛔虫引起胆道梗阻合并细菌感染发展为胆管炎时,可出现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其他体征:若病程较长,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表现,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患病可影响生长发育。对于妊娠期女性患者,胆道蛔虫病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一定影响,如引起子宫收缩等,但相对较少见。
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胆道蛔虫病相对多见,其临床特点可能更不典型,腹痛表述可能不如成人准确,容易被忽视。儿童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蛔虫感染率相对较高,且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儿童胆道相对较宽,蛔虫更容易钻入胆道,但儿童胆道蛔虫病如不及时处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发生胆道感染、梗阻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成人:成人胆道蛔虫病症状相对典型,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表现不同。成人可能能够更准确描述腹痛等症状,但也可能因为对疾病认识不足而延误就诊。在生活方式方面,卫生习惯较差、饮食不卫生的成人更容易患胆道蛔虫病,如经常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
特殊人群:对于妊娠期女性,胆道蛔虫病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考虑非药物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胆道蛔虫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变化可能较为复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