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癣
手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手足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预防需保持手足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感染源、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手足癣的定义
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和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它们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以及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
二、手足癣的分类及表现
(一)水疱鳞屑型
手部表现:常发生在手指间、手掌侧,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性水疱,水疱可融合,疱液清亮,周围无红晕,数日后水疱干涸脱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年龄较小的儿童若接触感染源,手部也可能出现此类表现,由于儿童皮肤娇嫩,瘙痒时可能会不自觉搔抓,加重病情。成年人若生活中接触公共浴池、游泳池等潮湿环境,易感染发病,男性和女性患病几率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中接触感染源频率高的人群更易患病。
足部表现:好发于足底及足侧缘,同样是出现水疱,水疱干燥后脱屑,病情反复时可出现皮肤粗糙、增厚等情况。在炎热潮湿的季节,足部出汗多,为皮肤癣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更易引发水疱鳞屑型手足癣。
(二)角化过度型
手部表现:手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可引起疼痛。长期从事手部劳动的人群,如工人等,手部皮肤易受损,加上接触各种物质,更易患角化过度型手足癣,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皮肤老化,也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足部表现:足底及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角质层不断增厚,皮肤纹理加深,严重时可出现皲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抵抗力下降,若合并足部真菌感染,更易发展为角化过度型手足癣,且病情往往较为顽固,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
(三)浸渍糜烂型
好发部位:多见于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渗液,有明显瘙痒。足部多汗人群,如长时间穿不透气鞋子的人,指(趾)间易处于潮湿环境,从而引发浸渍糜烂型手足癣。女性由于穿鞋较为精致,脚部空间相对狭小,若不注意脚部清洁和通风,也容易出现该型手足癣。
三、手足癣的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表现,如水疱、脱屑、角化过度、浸渍糜烂等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手足癣。
(二)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鳞屑或疱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为皮肤癣菌感染。对于儿童患者,采取标本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出皮肤癣菌可明确菌种,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手足癣的预防措施
(一)保持手足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清洗手足,洗完后要及时擦干,尤其是指(趾)间部位。儿童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监督,避免手足处于潮湿状态。对于多汗的手足,可以使用爽身粉保持干燥,但要注意选择正规产品,避免刺激皮肤。
(二)避免接触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公共浴池、游泳池、拖鞋、毛巾等可能被皮肤癣菌污染的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要穿着自己的拖鞋、使用自己的毛巾。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注意个人物品的单独使用,减少感染风险。
(三)增强机体抵抗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糖等指标,从而降低手足癣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