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排便后可缓解)等,病理改变有黏膜病变(早期充血水肿,后糜烂溃疡,有炎症细胞浸润)及病变分布多为连续性弥漫性从直肠向近端蔓延,诊断靠结肠镜、粪便、钡剂灌肠、血液检查,需与感染性肠炎等鉴别,治疗分活动期(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缓解期(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腹泻:是常见症状,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所致,腹泻频率因人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
2.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便意,排便后疼痛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腹痛。
3.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病理改变
1.黏膜病变:早期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黏膜糜烂、溃疡,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显微镜下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2.病变分布: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结肠蔓延,可累及全结肠。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粪便检查:可发现黏液脓血便,粪便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等,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排除感染性肠炎等疾病。
3.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细等表现,但对于轻症患者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五、鉴别诊断
1.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可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找到相应的病原体进行鉴别。
2.克罗恩病:克罗恩病病变多为节段性分布,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病理检查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等可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3.肠易激综合征:多无器质性病变,粪便检查无脓血等异常,症状与情绪等因素关系密切。
六、治疗原则
1.活动期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如柳氮磺吡啶等。
糖皮质激素: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如泼尼松等。
免疫抑制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硫唑嘌呤等。
2.缓解期治疗:继续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肠道功能及营养状况,因为老年患者肠道吸收功能可能下降,且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3.妊娠患者:妊娠期间患溃疡性结肠炎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应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