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有多种类型,病因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等有关,多数无症状,常见症状有排便习惯和形状改变、便血、腹痛等,诊断靠结肠镜、钡剂灌肠、病理检查,治疗依情况选微创或手术,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
一、结肠息肉的定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从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类型。
二、结肠息肉的病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APC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聚集性,儿童期可能就开始出现多个结肠息肉,随着年龄增长,若不及时干预,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极高。
炎症刺激:长期的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刺激结肠黏膜,导致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增加了结肠息肉的发生几率,且炎症的慢性刺激还可能促使息肉发生恶变。
生活方式因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结肠息肉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长期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蠕动,使肠道内有害物质停留时间延长,刺激结肠黏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吸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酗酒则可能损伤肝脏等器官,间接影响肠道的代谢和修复功能。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结肠息肉;在性别方面,一般男性患结肠息肉的几率略高于女性,但差异不是极为显著。
三、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很多结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结肠镜检查等情况下被发现。
常见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改变,变细等;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若息肉位置较高、出血量少,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会有腹痛症状,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
四、结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能对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进行详细观察,还可以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等。
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结肠息肉,但对于小的息肉容易漏诊,一般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观察肠道内息肉造成的充盈缺损等情况。
病理检查:对结肠镜下取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息肉性质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是腺瘤性息肉还是炎性息肉等不同类型,对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肠息肉的治疗及预防
治疗:对于结肠息肉的治疗,一般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采取不同的方法。较小的息肉可以在结肠镜下进行息肉电切术、套扎术等微创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戒烟限酒;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尤其是有结肠息肉家族史、年龄在50岁以上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降低结肠息肉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