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如何治疗
毛囊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一般治疗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药物治疗分外用(抗生素类、抗真菌类药膏)和系统用药(病情严重或泛发时);物理治疗有红外线照射(促进血液循环等)和紫外线照射(杀菌消炎等),不同人群使用时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毛囊炎部位皮肤的清洁。例如,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出汗,要及时用温和的清水清洗皮肤,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油脂等,防止毛孔堵塞加重毛囊炎。成年人无论男女,若因生活方式导致皮肤油脂分泌多(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等),更要注重清洁,可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但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皮肤清洁更要细致,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清洁皮肤能减少细菌感染机会。
日常穿着要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尤其是易出汗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避免衣物过紧摩擦刺激皮肤,影响毛囊炎的恢复。
2.避免搔抓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搔抓都会导致皮肤破损,进一步加重炎症,还可能引起感染扩散。比如儿童往往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搔抓患处,家长要多加留意,帮助儿童剪短指甲,防止搔抓;成年人也要尽量克制,避免因搔抓使毛囊炎情况恶化。对于有皮肤瘙痒等不适的人群,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而不是搔抓。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抗生素类药膏: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莫匹罗星对多种革兰阳性球菌有抗菌活性,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适用于大多数细菌性毛囊炎患者,但要注意对该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谨慎,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一般小面积使用。
抗真菌类药膏:若为真菌感染导致的毛囊炎,如马拉色菌毛囊炎,可外用酮康唑乳膏等。酮康唑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发挥抗真菌作用。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谨慎应用。
2.系统药物治疗
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泛发性毛囊炎患者,可能需要系统使用药物。如细菌感染严重时可口服头孢类抗生素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比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系统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加重肝肾功能损害。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选择外用药物,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时,才考虑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系统药物,且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三、物理治疗
1.红外线照射
红外线照射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吸收。对于各年龄、性别的毛囊炎患者均可应用,但要注意照射的剂量和时间。儿童皮肤娇嫩,照射时要控制好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成年人照射时也要遵循合适的参数。有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红外线照射时要格外小心,防止因感觉不灵敏而被烫伤。
2.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照射具有杀菌、消炎等作用。不同病情程度的毛囊炎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紫外线照射剂量。但要注意,紫外线照射可能会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在应用时要权衡利弊。儿童皮肤对紫外线更敏感,一般不优先选择紫外线照射,若使用要严格控制照射条件;成年人使用时也要注意防护,避免过度照射。有光敏病史的人群禁用紫外线照射。



